《少年行三首》
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阿云嘎、郑云龙、鞠红川、高天鹤四人以四重唱的形式,唱出古今少年的一腔壮志与豪情。高音清澈飘逸,中音醇厚饱满,他们将这首《少年行》中的侠骨丹心演绎得层次分明,令人回味无穷。廖昌永听后不由称赞:"和声的气场体现出了你们身上一往无前的侠气。"
谈起诗人王维,或许人们更多想到的是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旷世才情。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能令人仿佛置身于绿水青山间。十六七岁才动京城的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活成了纵情山水的"诗佛"。但是这首诗却让人看到了他"躁动"的一面,正如康震所说:"盛唐侠风盛行,虽然王维中年以后也开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但是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是会耍刀会舞剑的人。"
王维这首《少年行》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这群急人之难、豪侠任气的少年英雄,生动还原了他们踔厉风发的精神面貌和成长历程。组诗独自成篇,各有侧重,又蝉联而下,互相补充和照应。用笔或实或虚,或显或隐,舒卷自如,宛如一支朝气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进行曲。
穿过千年历史烟云,今天,这四位年轻人吟罢一首《少年行》,我们仍能从歌声中感受到王维当年鲜衣怒马的英雄气概。他之所以能挥笔写就"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并用诗句鼓舞着一代代年轻人,这与当时盛唐的社会风貌息息相关。唐贞观到天宝年间,经济社会空前繁荣,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神州大地一派大唐气象。生逢煌煌盛世的唐人,尤其是年轻书生,都有一股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渴望为明主重用,在治国平天下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上马能弯弓,下马能书文的少年游侠,成为盛唐最具风华的注脚。
气质洒脱坦荡,精神古今和鸣,如今在他们的歌声里,依然能看到古代少年游侠的风姿。在他们极具情感张力的四重唱演绎下,《少年行》得以随着旋律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也展现出当代年轻人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在四位经典传唱人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一种音乐人的使命感。朱丹在听完他们的演唱后不由得感慨:"你们的嗓子就是当年的剑,你们也有当下的侠气。"
作为青年歌手,阿云嘎、郑云龙、鞠红川、高天鹤,确实有一份音乐人的侠气。在众生喧哗的年代,他们始终遵循自己的内心,致力于让音乐剧和歌剧这种相对小众的艺术形式被更多观众了解、接受和喜爱。他们这次选择演绎王维的《少年行》,为的就是能够像诗中描写的游侠一样,拥有面对世事时的坦荡率真,以及追索音乐境界的决心。正如高天鹤所说:"我们从事的音乐剧、歌剧,其实都是不见得能看到很多光亮和未来的一个道路,但是勇敢地去做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实现的梦,就是我们理想主义者的游侠精神。"
每个时期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在年复一年的时光漫灌中,他们可以穿越历史,彼此相识相遇相知。当年游侠们手握的那柄利剑,在这四位年轻人的身上幻化成歌喉,侠义精神也随着经典作品流传下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中国人身上自古以来就不乏这种义无反顾的侠气,它之所以能够血脉相承,离不开一代代有朝气、有活力、有目标的中国青年。今天这种侠义精神也是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认准心中的航标,朝着梦想不断前行,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中国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