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警察和赞美诗》,为苏比的遭遇而笑。如今再读,却赫然发现自己未尝不是另一个苏比。
只是时代不同,国别不同,生活的社会不同,但是,沉溺于现状、不思改变又有何异呢。
冬天到了,麦迪逊广场的流浪汉苏比不想承受巨大的精神屈辱,到政府救济机关领取施舍,而是想到布莱克韦尔岛的监狱去度过冬天。他故意犯罪,采取一系列的行动,结果都失败了。深夜,当教堂的圣歌响起时,他心灵顿悟,想改邪归正,重新做人,警察却抓住了他,第二天,法官在警庭上说“在岛上关三个月”。
人生如戏,在圣歌的余音中,苏比是保留现状继续过流浪的生活呢,还是追寻曾经的快乐,重新做人?
01 苏比,在黑暗中生活,还应记得阳光下的温暖。
三份报纸抵御夜晚的寒冷,在垃圾桶里找食物,躲避警察的驱赶,索比安心地过着这样的生活。
人最怕的是什么,就是一天天地安于现状,温水煮青蛙,在苟且中丢了最初的梦想。曾经厌恶的人,厌恶的事,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身上一点一点发生,最终丧失了自己。
这不就是现实中自己吗?
当现实的黑暗淹没了光彩,与痛苦不期而遇,我们能做的,一方面是避无可避的接受,一方面是还在心中为自己留一点光亮,指引前途,不至迷失,温暖自己,有继续前行的勇气。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屡败屡战,明白前方的困难,仍然记着责任敢于前行,才能活出希望的模样。
02 在资本的社会里,没有钱哪有所谓的“自尊”。
苏比认为,法律比慈善机构更加仁慈。从慈善家手中得到的任何恩惠,都必须用心灵的屈辱偿还。“施舍你一张床,你就得付出先沐浴的代价;给你一条面包,你得以个人隐私备受追查来偿还。因此倒还不如去做法律的常客,按规章办事,君子私事不受非法干预。”
他宁可被别人施以白眼、鄙弃,也不愿意被盘问、受规矩的约束。
有个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结果是暂时的硬气只能换来生命的丧失。
莫言说:“钱,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唯有经济独立,你才看不到那么多苟且,你才不用低三下四,你才有底气挺直腰板去接受爱与被爱”。
没有钱,哪里能谈自尊,所谓的自尊,也只能是尊严尽失的毫无颜面。
03 为了遥远的一线星光,也要留住心中那一点火光。
杨绛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平等的,接受这个比苦苦挣扎重要。当你认清了这一点,就要学会看到自己的闪光点,那个可以让世界给你一个位置的闪光点。”
其次努力都失败了,世人眼里的自己原来是好人。
心有裂隙,光会进来。
古老的教堂里美好的音乐飘进耳朵,熟悉的圣歌终于把苏比带进了曾经幸福的日子:那时,生活中“拥有母亲、玫瑰、雄心、朋友、一尘不染的想法和衣领”。
那时才是一个人的样子。
什么时候开始变成现在的样子:堕落、卑劣、可耻、无望。
他想同绝望的命运抗争,想重新成为一个男子汉。
“明天,他将去喧闹的市中心找工作。一个毛皮进口商曾答应给他一个赶车人的职位。明天他要去找他,把那个工作要下来。他要在世上活出个名堂来。”
那些庄严而甜蜜的风琴音符,引燃了内心的革命。
老舍曾写到:生活中一直低头,就忘了日月的存在;总把自己沉溺在痛苦中,就听不到树丛的鸟鸣。
抬起头来才能发现远方有星辰的指引。
王小波在《三十而立》说,“无论如何,我要为自己负起责任。”
没有能力改变社会的样子,那就改变自己。
有句话说“不相信世界就是这样,在明知道有的时候必须低头,有的人必将失去,有的东西命中注定不能长久的时候依然要说,在第一千个选择之外,还有第一千零一个可能。”
选择好自己的道路,即使泥泞,即使艰难,也能成就真正的自己。
窗子已经打开,闪耀的星辰、皎洁的月光、灿烂的太阳都能进来。
苏比,明年的冬天,希望看到你赶着马车在路上奔忙,冬雀在树枝间为你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