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写日常
话说贾宝玉和秦钟约好了一起去贾家家塾念书,这一回来果然立马跟贾母回明了。且看他的理由,有个伴是真的,说什么正好发愤,这个就纯粹是敷衍贾母的了。贾宝玉哪天要是发愤念书了,那他就要么是被夺舍了,要么就是鬼附身了,总之那样大概就不是真的贾宝玉了,毕竟要他念书等于要他命。
贾宝玉回完贾母念书的事情后,接着是一番串门子的操作。之前已经串过一次了,这次就是一笔带过,同样的日常再写就是凑笔墨了,故而不必详写。接下来的虽然也还是日常生活,但是重点不一样了,没有了贾母等人的事儿,舞台交给了我们的钗黛两位女主角。
但是并没有一上来就写钗黛,而是由贾宝玉引出来。这三个人常常是连在一起的,由此及彼,牵一发而动全身。常常会因为其中一个而另两个吵架,或者是另外两个有矛盾另一个调停。这一回宝钗和黛玉有一种暗中较劲的意思,而导火索就是贾宝玉。
贾府的清客和账房先生们
贾宝玉直接要做的事情就是去看薛宝钗,上一回通过周瑞家的交代了,薛宝钗病了,需要自己吃药静养。可是作为贾府的宠儿,他出个门实在是太难了。既怕遇见其他的事情缠身脱不开,又怕遇见父亲贾政,好不容易避开了父亲贾政,结果又遇见一群清客来给他戴高帽子。
这上来的两个清客,一个叫詹光,谐音沾光;另一个叫单聘仁,谐音善骗人。这些清客,说白了就是贾府养的食客,很明显作者对他们是鄙夷的,不然也不会给他们取这样的名字。他们作为寄生于贾府的食客,做的事情无非就是讨好主人得到欢心,从而获得好处。这不,连贾宝玉想逃都逃不开。这两位说了那么多,也不及那一句“老爷在书房歇中觉”,毕竟讨好人也是要投其所好的。
好不容易清客们打发了,结果又来了一群账房先生。他们是仆,贾宝玉是主,所以他们也一个劲地夸贾宝玉。至于夸贾宝玉字好这些什么的,不过是冲着他是贾府的宠儿,又哪里是真的欣赏他的字呢?
但是贾宝玉这个人,教养是真的好,尽管感觉这些人妨碍了他的事情,他还是一一回应,并不傲慢。虽然看不上蝇营狗苟的钻营做派,却并不会针对个人发难。明明一个小孩子,面对这些人却又不得不拿出少爷的气势和派头,还能端着,端的真的像个大人,也是难为他了。
宝玉探病
刚刚还扮演着大人的角色,这一到内帷,立马就是小孩子本色了。但凡在祖母、母亲或者是姨妈面前,他从来都是心肝宝贝儿一样的,一头扎到她们怀里。这不,到了梨香院,请了安就被薛姨妈抱进怀里。
自家妹妹病了,按理说薛蟠应该也在。但是这家伙一天就想着往外面跑,父亲没了,母亲又管不住他,所以他一有空就跑了,想着去外面寻欢作乐。贾宝玉来探病,除了薛姨妈,就只有薛宝钗了。问完薛姨妈安,就同宝钗说话了。这时候是冬天,天气很冷,人都在屋里间,暖和一些。
其实薛宝钗这个应该算不得什么大病,只是有些咳嗽和喘,但是对于大户人家小姐来说,但凡有点不舒服,也都算是病了。比起黛玉,她这个程度真的不算什么了。真要是大病,那无非是一些花蕊和各种形式的水制成的冷香丸,能顶啥用。但为什么还要设计一个探病的情节呢?重点是为了把三个人聚在一起嘛。
宝钗的日常
薛宝钗是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出身,平日里公共场合着装肯定是要亮丽得体的。但是私下里,她的家常装,却很普通,至少看起来是这样。之前周瑞家的来,宝钗在描花样子。这次贾宝玉来,她在做针线。这是很典型的一个大家闺秀应该做的事情,所以我们说宝钗是很符合那个时代的要求的。
贾宝玉的造访让我们看到了宝钗平时的着装。首先看颜色,都是比较偏淡的颜色: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缎子棉裙。这个形容颜色的词真的是太妙了,蜜合色,据说是蜂蜜、琥珀色一样的棕黄色,葱黄色也是偏淡,紫色是玫瑰紫,不是那种大红大紫。颜色偏淡,还是半新不旧的感觉,完全不见奢华。她的着装完全不像王熙凤,王熙凤总是给人一种光都在她身上的感觉,无论是衣着还是言语,她永远是高光。
但是宝钗不一样,宝钗心里明镜一样,啥都知道,但是她的处世态度是“守拙”,就是任何事情她不会想要自己出头,尽量把自己的锋芒藏起来。王熙凤是很愿意表现自己的,但是宝钗不在意这个,她只要事情处理好,有没有自己的功劳没关系。客观地来说,处世态度无所谓好坏,只要事情办好,心存善意,自己开心就好。
通灵宝玉真面目
贾宝玉是衔玉而生,衔的是什么玉呢?就是这块通灵宝玉。贾宝玉这块玉实在是太有名了,但凡有点好奇心的都想知道这块玉长什么样,宝钗也想看看。于是跟着宝钗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这块玉的真面目: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无论是形状还是色泽,或者是质地花纹,都是世间罕见,确实好看。
那么这块好看的宝玉是什么来历呢?作者接下来就交代了:这块玉可不就是之前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幻相嘛。因为是女娲炼石补天多余的石头,听到一僧一道说起红尘中的繁华富贵,便想要入红尘走一遭,就请他们带它去凡尘中的温柔乡和富贵场里面享受几年,于是那块石头就这样入世了。
这块顽石实际上是历经了千年沧桑的,就如这首嘲诗所言,它是看遍了红颜枯骨的,整个《红楼梦》故事,就是刻在这块石头上的一个故事,故而又名《石头记》。
石头入凡尘的方式便是化作通灵宝玉,随着贾宝玉从娘胎里而生。幻相入世之后,它不仅外表好看,内里也是贾宝玉的灵魂支撑,所以贾宝玉不能失去这块玉。癞头和尚还在玉上面刻了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金玉良缘
此前大家都只知道贾宝玉有块玉,却不知道薛宝钗也有一把金锁。宝钗看通灵宝玉的时候,念出了上面的文字。这时候机智的莺儿发现贾宝玉这玉上面的字刚好和自家小姐的金锁上面的文字是一对。这金锁又是什么来头呢?
据莺儿的说法,这金锁是一个癞头和尚送的。为什么送呢?宝钗没有让莺儿说完,我们也可留着一个悬念继续看。金锁上面的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所以说和贾宝玉的是一对。
所谓金玉良缘,也就是从此而出。一个有玉,一个有 金锁,上面的字都是刚好成对的。到底薛宝钗是不是有意图谋金玉良缘呢?毕竟莺儿不识字,金锁上面的字若非薛家人自己说出来,她怎么知道呢?所以一直有人把这段情节当做是薛家图谋金玉良缘的证据。无论是看玉,还是抛出金锁上面有字的信息,确实是宝钗和她的丫头主动引发的。但是她们不过是十多岁的小姑娘,与其说她们是有心布局,倒不如说只是十几岁孩子心性吧,好奇就提出来了而已。如果这么大一点就开始运筹帷幄,想想都有点可怕了。
再说那个时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家闺秀的女子是不能也不会主动触及自己婚姻大事的。后面第三十三回薛蟠不是还说薛宝钗因为自己有金,是看上宝玉有玉而护着宝玉的话,把宝钗一下子就气哭了,因为这事还难过了很久。想必如果宝钗若真是有那样的心思,被自己哥哥说了出来也不至于那么委屈。自己一个人委屈做给谁看呢?大可不必吧。所以薛家图谋这金玉良缘之事,还真是难说。
黛玉到来
贾宝玉和薛宝钗说着话的同时,林黛玉也来了。这下三个人凑齐了,有意思了。庚辰本的回目有一句是“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就是薛宝钗来了,和贾宝玉关系也好,黛玉觉得宝玉不能像以前一样只和自己玩了,所以会心里感觉受到了威胁,有种吃醋的感觉。
故而她一来,说话就感觉有点阴阳怪气,带着足足的火药味。比如说“来得不巧”、“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的话,听起来就是有股子不满的感觉。这时候的他们都还是小孩,而小孩子往往对亲密关系有很强的占有欲。
就比如说我带的那群五年级的孩子,十一二岁,可以说和他们差不多大。经常就因为谁跟谁玩着,又来了个人一起玩,结果三个人闹了不愉快。比如说张三原本和李四玩得很好,慢慢地张三和王五也一起玩了,和李四玩的时间变少了,这时候李四就有意见了,感觉王五威胁到了自己和张三的关系。我觉得这时候的林黛玉大概也是这种感觉,就是明明没有薛宝钗之前她就是贾宝玉最好的玩伴。结果薛宝钗来了,她也深得贾母喜欢,贾母和贾宝玉原本在她身上是所有的注意力,结果被宝钗分去了一半,她当然会不开心。
但也仅止于此,说黛玉“含酸”倒是不至于,如同白先勇先生林黛玉那么骄傲的人,怎么会酸?酸是一种比较俗的说法,酸的是凤姐,用在王熙凤身上可以,但是用来说林黛玉,还不太合适。
小脾气
贾宝玉来的时候天只是冷,到林黛玉过来的时候已经下起了雪。宝玉见她穿了大红羽缎对襟褂子,知道是下雪了,就叫人去取斗篷。羽缎这种料子做的衣服,是可以防雨雪的,所以宝玉叫人取斗篷。黛玉其实是知道他只是预备着,但是她觉得心里不爽,就是要故意作弄宝玉,才说贾宝玉她一来他就要走的话。
林黛玉贾宝玉都来了,于薛姨妈而言他们既是晚辈,也是客人,都是来探望宝钗的嘛,所以要拿出好吃的招待。有了爱吃的鹅掌,要就着酒才好。但是贾宝玉还是未成年的小孩子呀,身边的奶妈李嬷嬷怕他喝坏了身体自己担不起责,就不让贾宝玉喝酒。幸好有薛姨妈在,她顶着,贾宝玉可以如愿以偿了。
但是酒吧,根据大人的知识来说,得烫暖了喝。贾宝玉自己想要喝冷酒,这不就被薛宝钗教了一顿,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喝冷酒,为什么要喝暖酒。叫他从此改了喝冷酒的习惯,贾宝玉觉得宝钗说得有道理,就听了。
林黛玉也在场,就嗑着瓜子儿,静静看着宝玉宝钗一个说一个听的样子,抿着嘴笑,很明显她的眼里是不满的。因为看着贾宝玉对薛宝钗有种言听计从的,自己有种被冷落了的感觉。如果从黛玉进屋的攻势算起,第一回合她赢了,第二回合钗赢了,接下来她得想办法扳回一局。
刚好这时候紫鹃怕她冷,派了雪雁过来给黛玉送手炉。然后黛玉就借着这个点,和雪雁说话,但是说的却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哪里就冷死我了呢”,是说贾宝玉你喜欢喝冷酒就喝嘛,至于就冷死吗?“我平日里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这完全就是在问贾宝玉,干嘛我说话你不听,宝姐姐一说你就听了,赤裸裸地宣战。
贾宝玉也知道黛玉是故意奚落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并没有顶嘴,反而笑嘻嘻着就过去了。而其实宝钗也知道黛玉的性格,她其实并没有在较劲,只有黛玉自己心里不爽借此发泄罢了。有时候无奈的就是这种,你想办法要获得的东西,别人无心插柳就得到了。你想要同别人争,其实别人并没有把你当对手。你不过是在和自己较劲儿罢了。
护短
就着喜欢的鹅掌,贾宝玉喝了三杯,意犹未尽呢,李嬷嬷又来阻拦了。老妈子也是难,毕竟贾宝玉真的要是喝酒弄出了个好歹,她也要脱一层皮。所以她才会又一次阻拦。这时候阻拦不住,就把老爷贾政搬出来唬贾宝玉,结果这一闹,真真扫兴。
贾宝玉只要一听到他爹贾政的名头,瞬间就吓得有种六神无主的感觉了。这时候仗义的果然还是林黛玉。首先拿薛姨妈留住宝玉打退了贾政问书。而后李嬷嬷再坚持,林黛玉直接拿出了杀手锏: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吃。这一句话一出来,李嬷嬷再也没办法阻拦了,只能笑着打圆场了。
当感觉宝玉要被别人抢走的时候,她会想办法“宣示主权”,用发小脾气使小性子的办法发泄不满。但是一旦宝玉真的受到来自外面的威胁,这时候又可以不计前嫌一致对外,他们之间的这份羁绊确实是宝钗没办法有的。
竹马情谊
雪下到了晚上,宝钗和黛玉回去的时候还在下。李嬷嬷刚开始还盯着宝玉,但是因为是在薛姨妈处,加上宝玉实在也嫌弃婆子,所以他们竟然就真的自己走了,只留下贾宝玉和几个小丫头。这准备走了反而还要等他们,就弄得贾宝玉很不开心。
这会黛玉要走了就问贾宝玉走不走,贾宝玉的回答是“你要走我和你同走”,这种情谊是从小到大的相处所积累而来,已经变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性额信任。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宝玉和黛玉的羁绊,是一种相互信任的默契,没有人可以介入的。
这种信任在黛玉给他戴斗笠的时候体现得更加深沉和动人。他们走的时候雪很大,需要戴斗笠把雪挡住,不然雪会落进衣服里,化了衣服就湿掉了。但是给宝玉戴斗笠的丫头有点笨手笨脚戴不好,一下子惹恼了宝玉。对丫头姑娘脾气一向很好的贾宝玉,难得发一次脾气,这时候黛玉就直接让他过来,她来给他戴。
我们看黛玉的动作:轻轻笼住束发冠儿,笠沿掖在抹额之上,簪缨扶起,动作非常柔和,这种感觉,是熟悉而柔和的,有一种熟练而习惯的温柔。两个人配合得很默契,贾宝玉很配合,林黛玉很有耐心,这个过程就像妻子给丈夫系领带一样熟悉。当然,这时候的他们都还只是小孩子,可见他们平时相处就完全彼此信任,任何一个对接彼此的近身都不会感到紧张和别扭。如果换成是宝钗,我想贾宝玉肯定还是会感觉有些太近了而不适应。
相互温暖
贾宝玉吃完酒回来后很尽兴,大概是真的喝得有点多,忘记了白天自己写的字吩咐晴雯贴门斗儿,又问起来了。这一问,方知已经贴上去了。这事是晴雯做的,不得不说对贾宝玉的每件事,晴雯都是很尽心的。大雪天那么冷,她大可以偷个懒让别人去贴。但是她怕别人贴不好,亲自爬上高高的梯子,贴完冻得手都僵着了。
晴雯尽心了贾宝玉也没有让她失望,看她手冷立马亲自给她握着暖和。人与人之间愉快地相处难得的就是这样的相互体贴,我知你心为你尽心,你知冷暖为我暖,如此相互体谅,既是一种关系的平衡,也是一种舒适的氛围。
贾宝玉写的是“绛云轩”,贴上去了刚好林黛玉在,便请林黛玉评论一下写得如何。黛玉是真心欣赏着夸他写得好,并且让他还替自己写一个。林黛玉很少夸人,她一般都是奚落冷笑嘲讽别人,倒不是说她清高的缘故,不吝于夸贾宝玉,因为是真的相互欣赏和懂得。
人贵自知
李嬷嬷实在是一个可怜又有点可恨的人。怎么说呢?本来之前在薛姨妈处吃酒的时候,她要么阻拦贾宝玉吃,要么伺候不到位自己跑了需要的时候不在,鲜少埋怨别人的贾宝玉说了她好几次。一次是从薛姨妈处回来走的时候说“我们倒等着他们”,一次是回来了贾母问起李奶子怎么不在,贾宝玉说“他比老太太还受用呢”,这是真的对李嬷嬷非常不满了。
而李嬷嬷自己呢?就给人一种完全不识时务的感觉。在亲戚屋里自己家公子吃个酒,怕担责就只知道一味阻拦,殊不知这样也很失体面,所以会被林黛玉无情怼回去。然后你专门跟过去服侍,结果小主子还没走自己就先跑了,需要你的时候你完全找不到人影。
已经把贾宝玉惹恼了两次,居然还太岁头上动土,把人家留的东西私自动了。贾宝玉从东府带来的豆腐皮儿的包子,本来是要给晴雯的,结果她自己拿了回去给她孙子吃。一碟包子也罢,结果他沏的茶也被李嬷嬷喝了。可见这个李嬷嬷真的是完全没有眼力劲儿,还眼皮子浅,看不得东西,主人的东西随随便便就自己处理了。
这下贾宝玉彻底怒了,摔了杯子,连端茶的丫头茜雪也遭到池鱼之殃,什么都没有做错却承受了这样的惊吓。发怒的贾宝玉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要回贾母把李嬷嬷撵走。说回这个李嬷嬷,是真的完全无自知之明。贾府就算再尊老爱幼,你说到底却不过只是一个奴才,该尽的本分要做好才对。可是她不过是仗着贾宝玉吃过她的奶,就不挟恩图报,事情不好好做,还处处和贾宝玉对着来,真的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袭人的智慧
贾宝玉又是发脾气又是摔杯子的,终于惊动了贾母。如果按照他的做法,必定是直接想要撵走李嬷嬷。但是实际上这个李嬷嬷也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在贾府奶娘的地位是极高的,若没有原则性错误,一般是不能随便动的。在大人看来,李嬷嬷不过是在教训贾宝玉而已。但是在贾宝玉这里,李嬷嬷是容不下了。两边的矛盾一触即发,而结果吃亏的只会是贾宝玉和晴雯。
这时候袭人出来了,她一直都没有睡,外面的动静也都知道。贾母的人来了之后,眼看矛盾一触即发,袭人轻轻一句“叫雪滑倒了,不小心砸了钟子”就化解了。然后一句“连我们一起撵了”打消了贾宝玉的念头。袭人做事总是很能抓住关键,打蛇打七寸。知道事情闹大了吃亏的只会是她们做丫头的,所以化解了贾母的询问。也知道贾宝玉离不开她们几个贴心丫头,所以威胁一起走,制服了贾宝玉。
秦家出处
之前贾宝玉不是约好了和秦钟一起去家塾念书吗?现在兑现来了。这里就顺带交代了秦家人的状况。秦钟是秦可卿的弟弟,却不是同胞姐弟。秦家人似乎都很好看,秦可卿自不必说,嫁给了贾府的长房嫡孙贾蓉,而且是嫡妻。秦钟呢,也很好看,宝玉见着他都觉得自己简直就是粪窟泥沟。贾母看着他也是形容标致,举止温柔。
但是实际上秦家和贾家根本就不是一个阶级的人,贾家是“白玉为堂金做马”,钱权一样不缺。但是秦家呢?秦家是清寒之家,连秦钟去贾家家塾上学的束脩都是东拼西凑而来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秦家是怎么与贾家结亲的?而且秦可卿还是养生堂抱来的,不是秦家亲生,可以说是来历不明。书里说秦可卿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而结了亲。那么这个瓜葛就值得好好深思了,毕竟两家实在是天壤之别,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