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的房子绝不是拍影视剧的道具——同事王总在这里生活到12岁,今天公干途径此地,追寻童年的记忆,我便用手机拍下这些有着历史沧桑感的70多年前的建筑画面。
这里是新泰市新汶街道孙村煤矿家属区:王总说这里是53村,那边是63村(现在似乎改了名字),这些编号所代表的是建筑年代(1953年,1963年等)——也许是安土重迁,也许是年轻人都外出发展了,低矮逼仄的老房子里只住上世纪被许多农村人羡慕的老煤矿工人和他们的老伴儿,深深的胡同里晾晒的衣服,显示这斑驳的院墙围起来的还是有人烟生活区。
这些房子的宽度看样了不到5米,长也就是3间(10米以内),高度不超过4米(屋脊在内),老式的青(红)砖红(青)瓦,连房子在内整个院子面积不超过80平方米,小胡同宽度不超过2米——依稀记得小时候见过的宁阳城南国营农场和部队家属区都是这样的房子。
在那时农民的眼里,住这种房子的人都是吃“国库粮”的,被称做或自认为是机关的人,附近城郊农村的漂亮女孩子能嫁入这样的拿工资的家庭绝对是被上天眷顾;宁阳的许多村子里都有在新汶矿务局(后来的新矿集团)下属的孙村、张庄、谷里、小协、华丰等煤矿的工人,在上世纪80年代前绝对是上等人一样的存在(孩子还可以接班。这里插一个小故事:我读初中时的一位青年民办老师,二大爷是煤矿井下工人,只有闺女没有儿子,好像那时规定闺女接班不能下井,他便接了二大爷的班,被许多同行羡慕。但到了1996年,泰安市民办教全员转办公办教师,都成了事业编人员。前几年退休的时候,他看着原来的教师同行们都拿着高额退休金一副老知识分子模样,而自己则拿着低廉的退休金还因为常年在井下累了一身病,后悔得泪流满面)——图片中那位坐在门口,无聊地注视着街上行人和车辆的老人,也许正是当年的村花之一。
时过境迁,这些老房子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在那个年代它们的主人为社会的发展付出的努力,祝愿依然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