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各路吃货们欢呼雀跃,因为「碗丰亭板面」拿到了百万级的种子轮融资。这家以安徽牛肉板面为招牌的连锁品牌,自2022年进军上海市场以来,已在上海扩张了6家分店。
在一个老面店闭店潮的时代,这些新面店却有着旺盛的拓店热情。面条经济看似曲折,却有着充满活力的未来。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1年中国中式面馆市场规模达到3120.9亿元,预计到2023年将突破3900亿元。分析师们认为,随着餐饮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式面馆行业也将掀起新一轮的变革。
“面店新贵”们正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为了拓展更多的客源和收益,一些面馆纷纷涉足“副业”。陈香贵搞起了烧烤,马记永开设了小酒馆,和府捞面则推出了小面小酒,满足了不同时间段和口味的消费者需求。
五爷拌面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品牌推广,从社交媒体到团购平台,甚至网红直播,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加强品牌营销,他们取得了可观的收入。
2022年8月,陈香贵大展拳脚,一口气开了237家店,但如今,这位“开店王”却调侃道:“去年花了两个亿开店,今年可得收敛一下。”
和府捞面也忍不住玩了把“减肥游戏”,从400多家门店降至398家。张拉拉也算是“拖延症”犯了,去年底签约了100家,但到现在才开了55家,估计是在和装修师傅玩捉迷藏。
遇见小面更是玩出了“失踪术”,从近300家门店跌至177家,估计是去参加了“失踪名人秀”。
而唯一保持好状态的是网红马记永,从2022年底的227家门店,只减少了七家。看来他比较“淡定”,不急着减肥呢!
为了降低成本,许多“面店新贵”们纷纷招募了兼职人员,拉面师傅们也表示工资有所下降。同时,他们还通过使用中央厨房制作预制料理包的方式,降低了原材料和人工成本。
陈香贵还通过调整门店布局,关闭一些表现不佳的门店,或将其转型为云厨房,专注于外卖业务。同时,实现门店数字化也成了一大趋势,自助点餐、扫码支付、智能配送等方式,不仅减少了人工错误和浪费,还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虽然面馆们的发展速度放缓了,但变得更为稳健。面馆们的未来在于不断地自我反思和探索,而在产品品质上的精耕细作也成了粉面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
面食:中华美食的代言
面食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吃的,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简直就是中华美食的代言!面条、馒头、包子、饺子,这些可都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大咖”,各有各的故事和历史。
北方人爱吃小麦面粉做的各色面食,口味重一些;西北人偏爱面片、刀削面,用羊肉、牛肉等来“调味”;南方人则钟情于米粉、粉丝,偏向于甜一些的口味,用糖醋、豉汁等调味。
无论在哪,面食都是不可或缺的。根据一份特别“权威”的调查,五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最喜欢的餐食是面条。华中、华北、东北地区有超过三成的人每天都会吃面。
特别是在前几年那种风雨飘摇的大环境下,面食这个刚需品类就像个顶级保镖,对于资本而言,“面店新贵”们是更具有确定性的投资风口。
品类有,品牌缺
面食一直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担当”,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但奇怪的是,它却没有像快餐、火锅那样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许多品牌局限在某个区域或某个类型的面食上,难以在全国范围内立足。这使得面食行业整体呈现“大而不强”的特色。
不过,事实上,面食行业有着许多细分赛道和机会点,比如方便面、中式面馆、粉面菜蛋等,这些创新产品或模式近年来备受欢迎。因此,那些打破传统的“面店新贵”们凭借差异化路径在餐饮市场脱颖而出,也有着更多的品牌化机会,受到了资本的青睐。
易标准化:面食加盟送实惠
和其他品类相比,面食加工工艺相对简单,上菜速度也快,适合快餐和外卖场景,更容易实现标准化。
装修简洁、供应链和运营更规范化、数字化的“面店新贵”们更容易成为连锁加盟的热门。他们拥有着让万千加盟商趋之若鹜的“基因”。
当然,成为面食界的“麦当劳”绝非易事。美丽的泡泡背后,少不了坚实实力的支撑。再美的泡泡,终究都会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