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广西的古镇排名,很多人首选《黄姚古镇》。这是一座岭南文化与峰丛山水完美融合的千年古镇。从前因交通不便,隐藏在喀斯特峰林中、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从而少了很多人的认知。不过也因此躲过了数次人为破坏,至今保留了不少精巧的明清建筑、历史遗迹,包括盛唐名将郭子仪的后代宅居及地道的广府民俗风情。
《黄姚古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经历了明代兴建和清代鼎盛,已有近千年历史。因为镇上人家大多姓黄和姚,故名《黄姚古镇》。在古镇得名的多种版本中,这是大家最认可的一种。
古镇被九座群山环抱,奇峰林立。又有三条绿水转绕,清溪流淌。
古镇保存明清建筑三百多幢,寺观庙祠二十多座,特色桥梁十一座,楹联匾额上百幅。镇上举人、进士本不少,秀才更是多得是。 文化人满腹诗句无处安放,于是楹联成了他们的展示舞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黄姚古镇》是国家级五A旅游景区。
真武、天马等九座山峰从四周聚向古镇,有山就有水!姚江、小珠江、兴宁三条小河交汇于古镇之中。
有水就有桥:半月形的“带龙桥”是镇上规模最大、最古老的一座阶梯石拱桥,连接着鲤鱼街和中兴街。2016.5.19入选进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古桥二》特种邮票中。
古镇地标性建筑“带龙桥”也是电影《面纱》的取景地。
有桥就有亭:佐龙桥头佐龙亭,建于乾隆二年(1737)。
有亭就有联:“乾坤风月无双价,廊庙山村一等人”。
“东门楼”建于乾隆二十年,是进入古镇重要通道之一,防御功能最强、保存最为完整。“川达三江直绕遇珠海姚溪雄吞西域,楼成五凤特耸出螺峰文峡关键东门”对联清晰可见。
永安门:“永作中流砥柱,安康盛世机关”。
镇上古榕参天,造型独特,惟妙惟肖。“龙门榕”树龄八百多年,树干下垂形如拱门而得名。
“龙爪榕”树龄八百五十年,是镇上最古老的榕树之一,虬枝盘根错节,因枝干半空倒垂、仿佛天外神龙伸出龙爪而得名。
“睡仙榕”树龄超过五百年。相传吕洞宾开怀畅饮后倒头睡在树上,树随睡姿长成了倒卧状而得名。妥妥的一个“葛优躺”。
“石上榕”顾名思义,就是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榕树呗!毕竟营养不足,树形娇小玲珑。
古镇有三公里长的“青石板街”,青石板大小不一,紧密相间,铺砌于清顺治年间。石板之间不用任何粘合剂,全靠准确的尺寸牢牢拼接在一起。八条青石街道下方均有排水道。
“鲤鱼街”是古镇主要街道之一。一块凸石形似一条两尺多长的鲤鱼,被扔在路上。
有意思的是:老人小孩从这走过,从未有人被它绊倒跌伤,故称“盘道石鱼”。
古镇居民多是明末清初躲避战乱迁徙至此的移民,以经商为主,家境殷实。出于安全考虑,房屋建筑结实坚固、都有极强的防御功能。这也许是该镇古建筑保留众多的又一原因吧!
“亦孔之固”是该镇重要门楼之一,建于清初,为二层式建筑。上层为楼,用于守望站岗。下层为门,用于通行。门联:“珠水橫襟无限碧,武峰隔岸有余青”。
“郭家大院”是古镇最豪派的私宅大院之一,占地五百多平方米。布局精巧,内涵丰富,是有唐宋遗风的明清建筑。圆形的太阳门套着月亮门,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并设有灵巧的防盗机关,防御工事固若金汤。
“郭家大院”的主人有着显赫的家世,据说是盛唐名将郭子仪之后。宅内保存有道光年间朝廷赐匾“稀齡举案”,以表彰其和谐的家风。
“郭家大院”门前的池塘,远山近水,古朴自然,游人心中的“梦境家园”。
“郭氏宗祠”始建于乾隆四年(1739)。采用镬耳歇山顶式的建筑风格,山墙圆弧翘起形似官帽,极具岭南地区建筑特色。
大厅绘有大型彩画《龙入东海图》
和“百善孝为先”、“惟有读书高”等家训。
“吴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古镇最早修建的宗祠之一。祠堂内保留了大量民国时期壁画。1944年广西艺术馆迁徙至此,后命名“广西艺术馆旧址”。
“石鼓”是有功名人家的身份象征。古氏宅门口的石鼓是因古家子弟于乾隆年间考中武举而立。同治年间,这家还出了一位貢生,可谓文武兼备、兰桂之家。
“安乐寺”是供奉黄姚第一代开埠土司李道清的寺庙。明朝万历26年(1598),李道清率兵平定叛乱、开垦屯田,功绩卓著。清顺治年间,黄姚百姓为他建庙奉祀,取名“安乐寺”。
“宝珠观”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历代多次重修,也是黄姚古镇代表性古建筑。“宝珠观”既供奉真武大帝,也供奉如来佛祖和观世音菩萨,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寺观。
“见龙祠”背靠真武山、面对姚江。该寺祭奉土地公、土地婆以保平安。
兴宁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二年(1751)重修,并在门前增建了真武亭。对联曰:“别有洞天藏世界,更无胜地赛仙山”。匾额“且坐喫茶”被收入中华名匾,道出了古镇人从容淡定、清静无争的儒雅风范。
在兴宁庙门前的兴宁河、姚江汇合处修建了兴宁桥,也叫护龙桥。
“仙人古井”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古镇代表性景点之一。这儿的古井不是圆形的,而是方形的池子。不管旱涝水量不变。古井分内外两部分共五池。内池饮用、洗菜,外池洗衣洗手洗农具。
“南蛇出洞”:这块奇石如灵蛇探头,形象逼真。相传真武大帝在此脚踏龟蛇得道成仙,庇护黄姚子民。
“石跳桥”由31个石墩组成,间距按人行走步伐恰当排列、固定在一条直线上,小巧牢固,既便利人行,又不影响泄洪。
“古戏台”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是古镇唯一的古戏台,也是古镇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抗战时期,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曾在这里登台演出。
“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成立于1936年11月,是抗战时期共产党在广西建立的地方领导机关。
钱兴广场耸立着“钱兴烈士雕像”。钱兴曾任广西省第一任工委书记,率领留守部队与敌人浴血奋战。1948.11月不幸牺牲。
“高士奇寓”:高士奇(1905——1988),福州人,著名科普作家。1944年,曾在黄姚居住,著有《奇妙的数》等作品。
高士奇雕像后面立着碑文,雕刻着先生写的 诗:《别了,黄姚》!
景区里全是原住民。好几个大门,走出去了和保安说一声、再从下一门进来。早晚不收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