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是老北京久负盛名的消夏、游玩场所。据史书记载,暑夏时节,藕局、茶社、食品、商摊和曲艺等各式摊棚沿岸而设,吸引着仕宦官家、文人雅士、八旗子弟、平民百姓纷至沓来,场面盛极一时。还有那些藏匿在胡同中的小吃,随处散发的烤肉、涮肉、爆肚、卤煮味道,流窜着诱人的豆汁酸,这就是老北京人的后海。
远眺庆云楼和烤肉季
如今的什刹海美食圈包括后海酒吧街、烟袋斜街、银锭桥美食街、地安门外大街鼓楼,这里汇聚了近百家餐馆,其中有创建于清咸丰年间的烤肉季、曾是京城“八大楼”之首的庆云楼、每天只做3桌饭的后海小院、淮扬风味梅府家宴、百年老字号爆肚满、鸦儿李记涮肉、牛街聚宝源、孔乙己、九门小吃、日餐、印度餐、精酿啤酒餐吧、云海肴云南菜、八旗烤肉、徽商故里……简直是年轻人的美食天堂!来到什刹海既可赏景儿,又有美食,还可泡吧,可谓一举三得。
雨中的银锭桥南岸
后门桥东侧的聚宝源涮肉
每每转到后海,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其中最负盛名的老字号当属银锭桥边的烤肉季和庆云楼了。
今天就跟大伙儿聊聊其中几家百年老字号美食,期待着大家去探访、去感受。
烤肉季
溥杰先生题写的匾额“烤肉季”
烤肉季始创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距今已有173年的历史,位于银锭桥东北角,是京城知名的老字号,主营北京烤肉和清真炒菜,有“南宛北季”的美誉。这里的“南宛”是当时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烤肉宛,以烤牛肉闻名;而“北季”则是指烤肉季,以烤羊肉最为有名。
当年,北京通州的回民季德彩,在什刹海边的"荷花市场",打着"烤肉季"的布幌,支上炙子,露天摆摊卖烤羊肉,称之为“雨来散”。食客们左手拿着六道木的长筷子,右手端着酒杯,脚踩长条凳,一副武吃的作派,汗流浃背,豪爽至极。后来季家在此经营烤羊肉多年,有了积蓄后,买下了这座小楼,正式开办了"烤肉季"烤肉馆。
烤肉季的装修风格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红柱绿瓦配以汉白玉栏杆,抱柱上是著名书画家肖劳先生题的对联:“画楼醉看粼粼水,炙味香飘淡淡烟。”门外两旁蹲坐着两只汉白玉的石狮,不远处湖边矗立着一块宣传牌,是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题写的:“银锭桥观山一景,烤肉季烤肉一绝。”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此地、此景、此店的传统与特色。
吃着烤肉,佐以美酒,欣赏雨打残荷
试想坐在二楼的卡座里,恰逢一场秋雨,推开窗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着前海雨打残荷的景致,吃上一口热气腾腾的烤肉,佐以美酒,好不快哉……
庆云楼
庆云楼始创于清道光1820年,位于烤肉季饭庄东边。据记载,这里曾是京城第一家经营鲁菜的饭庄,被誉为京城八大楼之首,当时名噪京城,成了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聚会之所,不仅睿亲王、恭亲王、庆亲王、定国公、安国公、武定侯等名门望族曾饮宴于此,民族英雄林则徐和中国最后一个状元陈继昌都在此留下过墨迹。后来庆云楼老板另择他业,饭庄的堂、柜、厨等骨干散落京城各饭庄,才逐渐形成了后来的京城八大楼。
世事沧桑,老庆云楼历经多次易主,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朱姓人家居住。朱老先生的三儿子立志恢复庆云楼老字号,2002年他曾与人合作利用老宅的一部分改造经营越南菜并一炮打响,2009年,他又腾出全部老宅,原址重建恢复了庆云楼的旧貌,并千方百计邀请到宫廷菜嫡系传人,依据史料记载恢复了庆云楼的老菜老味道。
如今的庆云楼,遵循古建修复中修旧如旧的原则,大部分采用纯实木榫卯结构,并且仍然保留着190年前的一间老瓦房,店堂内装典历代画家作品真迹,展现了庆云楼两百年的历史神韵。
会贤堂
溥任先生题写匾额
会贤堂旧址位于什刹海前海北沿18号,为西城区重点保护文物。会贤堂与京城著名的聚贤堂、福寿堂、天福堂、惠丰堂、福庆堂、同和堂、庆和堂并称"八大堂"。会贤堂后来是京城有名的“冷庄子”(平时不开张,只接受各类宴席的预订)。此宅原是清光绪时礼部侍郎斌儒的私第。
会贤堂旧址
清光绪十六年(1890)左右,山东济南人在此开设会贤堂饭庄。会贤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前部邻海为十二开间大玻璃窗2层楼,雕梁画栋,门辟其间。门口马头墙上挂"会贤堂饭庄"铜牌,原有戏台、瓦房、平房100余间,二楼有栏杆可眺望什刹海。
破败不堪的门楼,早已没有昔日的繁华
当年会贤堂的平面图。后院分东西两路,有房百余间,有花园和1座戏台(已无存)
大门的门簪上书"群贤毕至"四个字
这里曾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也是唱堂会的地方,后来歇业,1948年被辅仁大学购买作为校友楼。再后来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家属宿舍,存古建65间。
北京市文物局制作的说明牌
传说,清末京师步军统领江朝宗曾在会贤堂请李莲英吃饭,饭后途经后海河沿时被土匪所杀,这里也就成为了李莲英一生最后一次吃饭的地方。民国初年,溥仪曾派内务府大臣绍英等在此专门宴请徐世昌、熊希龄、靳云鹏等人。"五四"运动爆发前后,不少进步教授在这里探讨新文化运动,1912年鲁迅曾3次来会贤堂。京剧名家王瑶卿、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均在此演出。会贤堂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停业。
会贤堂新址位于旧址的东边,装修的古色古香,现在晚上有一些京剧戏曲等演出,据观察好像主要是承接一些旅游团的客人。
同和居
同和居是京城老字号餐厅,已有200年的历史,是旧京城八大居之首。八大居分别是:前门外的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此四家又称"四大兴”),大栅栏的万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胡同的广和居、西四的同和居、砂锅居。现仅存的只有砂锅居及同和居了。
同和居以"同怀和悦"之意命名,意指大家欢聚一堂,共享这和悦气氛。此同和居地处荷花市场内,临水观山,可谓是闹中取静。坐在餐厅内,眺望熙攘的街景人群,凭栏观看后海风光,真可谓悠闲浪漫。
同和居现悬挂的牌匾就是清末皇帝傅仪的胞弟傅杰亲笔所书
同和居名菜很多,其中葱烧海参、糟溜系列、贵妃鸡、三不沾、烩乌鱼蛋汤、烤馒头等这些名菜脍炙人口。其三不沾、烤馒头在1996年被中国烹协会评为最受百姓欢迎的风味菜;糟溜鳕鱼和烩乌鱼蛋汤被北京市烹协会评为同和居四大名菜之最。大家可去品尝一下啊。
全聚德
全聚德始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至今已有157年的历史,创始人是河北冀县人杨全仁,以做北京烤鸭闻名,其首创的挂炉烤鸭,色香味都不次于原来的焖炉烤鸭。
上图为位于什刹海体校院内的全聚德烤鸭店
全聚德历代厨师在制作烤鸭的同时,利用鸭膀、鸭掌、鸭心、鸭肝、鸭胗等原料,精心创制了各种美味的冷热菜肴。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以芥茉鸭掌、火燎鸭心、烩鸭四宝、芙蓉梅花鸭舌、鸭包鱼翅等为代表的"全聚德全鸭席"。
据说,有一次王光英副委员长在全聚德用餐时说:“‘全鸭席’各种鸭原料都全了,唯独缺少一种菜。”大家都想不出是什么,他一笑:“是鸭蛋啊!”大家恍然大悟。经过细心研究,全聚德的菜单中又多了一道新菜--“水晶鸭宝”,添补了“全鸭席” 的空白。
上图为位于荷花市场内的全聚德烤鸭店
鸦儿胡同东口的李记酱肉爆肚店,也是个老字号。这里最出名的是芝麻烧饼,每天都有来自四九城的朋友到此购买
位于鼓楼东侧的馄饨侯也是家百年老店,吃客也是络绎不绝
什刹海畔的美食真是让人赞叹,不光有享誉盛名的百年老字号,有五花八门的名小吃,还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潮流美食店,酒吧、茶馆儿更是一家挨一家……逛足了,走累了,找到自己心仪的美食慢慢品用一番,享受悠闲惬意的时光,快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