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纪实之笔,绘真情画卷,诚邀各位点击关注,我将持续更新优质内容,共同感悟世间百态。
当精神追求还未提高到一定程度,却获得无穷无尽的财富时,很容易沉浸于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之中。
人傻钱多,富得流油,暴发户,大多数煤老板给人的印象好像就该是如此。
然而,宁夏一位煤老板,却没有只顾着享受生活,而是耗资6亿亲自跑到荒芜的宁夏戈壁滩种葡萄。
这位身价过亿的老板为何做出如此举动?如今17年过去,又做出怎样的成果?
逆流而上
这位另类的山西煤老板名为“刘金启”,19世纪50年代,刘金启诞生于山西大同农村家庭。
那个年代,辍学打工补贴家用是常态,刘金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16岁时便放弃学业,变为一个整日钻在矿洞里的煤矿工。
但和其他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不同,刘金启很快意识到,这份工作不能作为长久之计,工作环境恶劣不说,或许一个不小心就会命陨当场。
矿工(场景再现)
此刻的他需要一个能让自己翻身的机会,然而直到90年代,刘金启终于成为矿场的半个领导阶层,多年的工作也使得他有了一笔不菲的积蓄。
正是这段时间,煤矿行业动荡,面对上下浮动不定的煤矿价格,无数煤老板低价抛售煤矿,只为保本。
刘金启却在其中嗅到了机遇的味道,他坚信煤炭的价格最终还会上涨,在无数人抛售手中的煤矿时,刘金启反其道而行之,举债20万买下一个煤矿一搏。
采矿(场景再现)
而后,事实证明刘金启的嗅觉没有出错,2002年至2012年,我国煤炭行业逐渐进入巅峰。
刘金启抓住来之不易的机会,从1个煤矿发展至8个之多,昼夜不停的机器带来日进斗金的收入,短短十年就帮刘金启积累了数亿身家。
照理说,这时候的大部分人都容易陷入纸醉金迷,刘金启却和别人不一样,身家过亿的他平时穿着跟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连所谓的秘书和保镖,都没有过。
矿场(场景再现)
初遇葡萄酒
贫穷的出身给了刘金启朴素务实的生活习惯,同时也限制了刘金启的眼界和认知。
一次聚会中,接过朋友手中一瓶葡萄酒的刘金启被问到,“你猜猜这酒多少钱”。
亲尝觉得还不错的刘金启,随口猜测道:“几千块吧?”,但当朋友报价一瓶20000的价格后,着实还是将刘金启吃了一惊。
葡萄酒(场景再现)
刘金启没想到这小小的葡萄酒,居然有着这么昂贵的价格,进口的酒就可以卖这么贵吗?
而现在有钱人对于葡萄酒如此推崇,国内根本不缺买家,就算成本再高,其中的利润也是不可估量的。
自这一刻起,刘金启心中就已埋下一颗种葡萄,酿葡萄酒的种子。
葡萄酒(场景再现)
放弃还是坚持?
2006年,《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通过,这一政策的通过标志着在西部发展将有数之不尽机遇。
拥有着敏锐嗅觉的刘金启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早在几年前刘金启就意识到,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不可能将这门生意永久开发下去,自己现在需要一个可以良性循环发展的事业。
正巧在06年宁夏筹建百万亩葡萄长廊,面向全国招商,于是刘金启将煤矿交给自己的儿子打理,自己只身前往宁夏探察未来葡萄园的可行性。
宁夏荒漠
来到宁夏实地考察的刘金启在看到面前无比荒芜的戈壁滩时,心顿时凉了一半。
这里不要说生活的基础设施了,就连一棵树都没有,放眼望去全是荒漠,漫天黄沙被风卷着刮在脸上都要将脸上磨出血来。
同行的富商面对如此场景,纷纷决定放弃这个毫无希望的项目。
宁夏荒漠
毕竟这样的条件实在是差强人意,不说要投大量钱财进入其中,未来有没有收获还是两说,就算有,也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但对于自己的葡萄园计划还有着一丝眷恋的刘金启实不忍放弃这次机会,想在这里再看看事情还有无回转之机。
宁夏荒漠
几处寻找之后,刘金启来到了一处小村庄内,说是村庄但其中的村民打扮的更像是乞丐一般。
在交流之下刘金启才得知,这里本地人年收入也才不过1000多,每家人连温饱都成问题,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下,这些村民也没有太多的选择,仿佛已经是命中注定如此一生。
在了解到刘金启的来意后,村民们拿出了几个煮鸡蛋以“最高规格”来欢迎刘金启的到来,希望这位“外来客”可以改变这里祖祖辈辈的平困之景。
落魄村民孩子
看着手里的鸡蛋,刘金启一时间陷入了沉默,并不是嫌弃这里的贫困落后。
他想:若在多年之前,自己的煤矿生意没有做起来,那比之面前的村民处境又会好到哪里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今的自己也是时候做一些未来让自己觉得骄傲的事情了。
这一刻起,刘金启决定在这片荒漠上扎根,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更是为了他们的未来。
他想如果亏了那就亏了吧,至少帮当地的人们改善了生活,事在人为,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的。
宁夏
排除万难,只为成功
但虽说条件困苦,也不是毫无希望,据调查宁夏贺兰山处于北纬37.5度同一纬度线,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土地矿物质含量值高,非常适合种植葡萄来酿酒。
在得到这一消息的刘金启不再犹豫,立马将家中的五片煤矿卖出,以3000万的价格租下了这7500亩的戈壁滩,下定决心一定要征服这片荒漠。
施工场景
然而万事开头难,更不要说这7500亩的大工程了,第一年刘金启就面对了百万葡萄苗被风沙卷走的场景。
然而这一挫折并没有熄灭刘金启的葡萄种植之火,反而让他意识到,如果想在这片荒漠将葡萄种下去,那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环境问题。
于是刘金启大手一挥,立马买进200多万棵白杨树,在这满眼望去无一绿的荒木开始自己的绿化计划。
荒漠植树
光是种树必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没有水,那连这些树都活不下去,更别说后面的葡萄了。
但这在财大气粗的刘金启面前都不是问题,伴随着无数机器的轰鸣声,一条50km长的水渠从黄河缓缓流来。
这一举动不仅为葡萄园的生存做出了保障,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带去了莫大的便利。
葡萄园水渠
短短几句话实在难以形容刘金启几年面对的困难。
和工人一起忙碌在一线的他,见过带着石子的风沙,见过还没有动筷子就已经被沙土事先光临的面锅,见过在睡梦中被大风卷走的屋顶。
施工休息(场景再现)
然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刘金启成功走出了这一步。
看着面前这本是一望无际的荒漠变成如今这一模样,刘金启不由心生感慨。
当初来到这里的时候是如此荒芜,而现在已经开始充满生机。
自己这次断然不会失败!自己面对如此恶劣大自然都没有让自己退缩,又何况小小的一个葡萄酒。
白杨树林
在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刘金启终于开始了葡萄的种植,为了保证葡萄的质量,刘金启又花高价组建专家团队,从国外引进优质葡萄树苗。
看着葡萄树苗在棚中抽出新芽,最终结出葡萄,刘金启终于迎来了第一次丰收。
这些中国宁夏本土长出来的葡萄,个个颗粒饱满,色泽鲜艳,尝起来要比市面上的葡萄要甜上数倍。
葡萄
这一结果刘金启等了数年,而距离最后成功也只差最后的酿酒环节。
还是熟悉的味道,财大气粗的刘金启请来了最专业的团队,为其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设施,只为酿造出属于中国的完美葡萄酒。
葡萄园员工
随着时间缓缓流逝,终于在2014年的一天,在宁夏贺兰山酒庄中,属于刘金启的第一瓶葡萄酒成功开瓶。
在现场无数专业品酒师的尝试下,无一不对刘金启的葡萄酒竖起拇指,赞赏声更是不绝于耳。
面对这一场景,刘金启终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8年时间投资近6亿人民币,8年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宁夏贺兰山酒庄
最后的困难
但俗话酒香也怕窖子深,自己的酒品质再好也架不住没有人了解知道,所以刘金启要面对的最后的问题就是知名度。
但这最后一个问题却是难以解决,身边的好友和家人劝他“变通”一下,将葡萄酒贴上外文标签,国内葡萄酒没有名气但是国外的有啊。
这一劝阻却是让刘金启大为气愤,凭什么自己耗费无数时间金钱打造出来的产品要打上国外的标签?国产葡萄酒就这么让人瞧不起吗?自己就是要做出中国自己的葡萄酒品牌!
酒窖
然而就在刘金启为了葡萄酒销量问题焦头烂额时,家庭矛盾也彻底爆发出来。
家里人觉得刘金启投资无数金钱资产没有回报,而事到如今还固执己见,不知变通。这样下去,家底迟早要被败光。
而在家国大义的原则性问题上,刘金启没有半分妥协的意思,家里人见此纷纷离他远去。
至此的刘金启依然没有半分退缩之意,他变卖家产继续向葡萄酒行业投入资产,一面给自己的葡萄酒做推广,一面寻找机会参加国际葡萄酒大赛。
此举无异于背水一战,几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刘金启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但好在上天眷顾了这位有着无限魄力的努力之人。
葡萄酒
2015年,“法国吉伯特国际红酒挑战赛”中,刘金启的葡萄酒力挫国外其他品牌,
在12450个酒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将当年的金奖拿下。
这一结果引得无数人关注,一瓶来自中国的葡萄酒打败了无数国外知名品牌,这放在以往赛程是前所未有的。
当如雪花般的订单飞向刘金启时,所有人都知道,刘金启成功了。
法国吉伯特国际红酒挑战赛
不忘初心,带动发展
面对成功的刘金启依然没有忘记初心,回国后的刘金启一举扩大了葡萄园的规模,而这一举动直接解决了当地1万多人的就业问题。
多年的积累,使得刘金启从一开始的7500亩葡萄园变为如今的3万多亩。
但人力终有尽时,刘金启知晓只凭自己如今已经快走到极限,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刘金启
如果有一个人掌握了生财之法,那必然会想着一家独大,而将这生财之道公之于众,带着无数其他人一起发财,这需要何等的心胸。
刘金启偏偏做到了,他将100个酒庄对外开放用于帮助有意发展中国葡萄酒事业的人。
此外刘金启还声称,只要卖家愿意,他可以帮忙建造厂房,引进机器和人员,并且共享所有种植和酿造方面的技术。
这些经验,都是刘金启在8年里用汗与血,一步一个脚印蹚出来的道路。
葡萄园
如今为了带动更多的人来发展这片贫瘠的土地,便无私的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全都奉献出来,这需要何等的胸怀。
而如今,在刘金启的领头带动下,宁夏已然拥有了近55万亩的葡萄种植园,这片本一望无际的荒漠死地中出现了无数块绿色的生机。
伴随着一片片葡萄园拔地而起,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当初当地居民的年收入1000元也变为了如今的40000元。
宁夏葡萄园酒庄
8年带领自己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冲出中国,8年带领无数人筑起“沙漠绿洲”。
16年如一日扎根荒漠,只为“兼济天下”。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无数困难面前,刘金启从未退缩,在无数利益面前刘金启从未迷失本心。
在这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世界里,刘金启用行动诠释了中国企业家“达则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往期精彩推荐:
西安高三学霸林嘉文,距离高考百天时跳楼,遗言:一生看透2件事
河北“抠门”百岁教师:85张存折捐光39万,14年一句遗嘱令人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