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1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世界杯看的是万国博览,每次世界杯必然会有大冷门,在本届世界杯上,亚洲球队高光时刻频出,前有沙特逆转阿根廷,胜利之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沙特政府还特意给全国人民放了一天假,让大家伙好好乐呵乐呵。后有日本击败德国,完美复刻超气人漫画《足球小将》的经典情节。
连续两支亚洲球队逆转两支传统强队,比赛的结果给人的冲击力很大,但是从比赛过程来看,我们会发现冷门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两场比赛中双方球队在赛场上各自展示出的竞技状态和技战水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比赛的结果。
从客观上说,现在世界足球的大环境趋势是各个国家、顶级联赛越来越看重球队对比赛的控制能力,因此无论是国家队、还是各支俱乐部球队,在进行比赛时越来越依靠传控技术,反倒是对竞技体育最本质的身体对抗强度没有那么偏重。
沙特和日本在亚洲都算传控技术比较好的国家,但是和欧洲老牌强队相比较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沙特。但是沙特却能战胜阿根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身高的优势,阿根廷的整体队员身高不足,身体对抗强度不够,因此在下半场被沙特逆转之后,很难打破沙特的防守。
日本的情况是,整支球队中有9个队员是在德国踢球的,8个德国甲级,1个德国乙级,所以日本队对德国的比赛风格、节奏很熟悉,根本不怕德国队。此外还有2个为英超豪门效力的运动员,整支球队的阵容厚度很深。从赛前判断,虽然想赢很难,但是德国同样也不好赢。
而在比赛中,德国全队用了大量的传控,在进了一个球之后,开始不停地在那里倒来倒去的磨技术,没有发挥自己身体上的优势,而日本这边,主教练森保一临场的用兵变化很多,甚至一开始并没有使用最强阵容,直到终场前20分钟才用上主力南野拓实,这和当初《足球小将》的漫画情节如出一辙,换上来之后效果立竿见影,球队利用快速反击直接冲垮了德国的防线。
竞技体育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什么的结果都可能发生,但是每场比赛的结果都会给人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在这次日本和沙特相继爆出大冷门之后,再对比一下自己国家足球的情况,还是很容易有很多想法的。
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足球、篮球、排球是全民运动,这些全民参与的运动要想做好,与底层庞大的基数人群是离不开的,球感这个玩意从小开始训练、培养是最快的,因为它会成为你的本能。
纵观全球,所有的足球大国都非常注重青少年的培养和培养。比如在日本每个学校都有由学生自愿参与、业余社团组织的球队,所有的中小学都拥有完善的足球训练体系和足球场,给青少年们提供良好的训练体系,让他们从小就可以接触足球的基本功。日本国内的青少年足球大会、中学生足球大会、俱乐部青年足球联赛等等,每年报名参加比赛的学校约有上万所,学校约有上万所,报名人数达数十万。
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被明确地分成了不同的年龄层次,年轻运动员进入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身体素质、身体状况都有很大的改善,各式各样的校内足球赛,更是让青少年足球队不断成长,从而确保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全面发展。这些青少年为日本足球提供了巨大的足球人口基数,奠定了日本足球发展的坚实基础。
对比一下我们国内现在的情况,有关青少年的系统训练太少了,甚至只有极少数人愿意搞培训。
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在体育领域的经竞技水平,这是正常的流程。学生们在高校毕业之后,天赋好的去打职业联赛,剩下那些普通一点的学生打不了职业也没关系,因为大家都已经顺利完成了教育,知识水平和对世界的认都是完整的,这样有利于长期发展,这就是体教合一。
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形成了独特的“体教分离”体系,国家集中资源成立了体育总局,从全国几亿的人口中挑选出那些年纪小、天赋好的运动健将,然后把大家集中在一起,一心一意地训练、出成绩,相当于是把体育从教育中被剥离了出来,让“体育”成为了单独的一个领域。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体育总局又提出了“奥运争光计划”:挑选那些奖牌多的项目,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乒乓球、跳水,体操、举重。这些项目人没有那么多,所占资源没有那么大,搞集中选拔,重点培养可以让我们用最经济的方式在国际大赛上争金夺银。那些金牌少、所占资源也多,我们还拿不了奖牌的项目,就被计划性地选择放弃,最具有代表的就是足球和篮球。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国家大多数的省市自治区、甚至军区,都是有自己的足球、篮球队,各个地方还有各种各样的比赛。这些地方队,每年都可以给国家队输送大量的职业运动员,而且这些运动员因为长期征战,都有着相当高的竞技水平。因此那些年中国的足球、篮球国家队到了国际赛场上,虽然很难拿到比较靠前的排名,但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的,在亚洲也是拥有着顶尖水平的。
但是随着“奥运争光计划”的执行,80%的地方队都被解散了。国足、男篮国家队再想招人,就只能去职业联赛里面找,问题是,没有那么多的比赛、联赛,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职业运动员了,中国基层的体育人口开始大量减少,因为少了竞争,所有运动员本身的竞技水平也出现了下滑,结果就导致了整个国家的足篮球竞技水平的下滑。
在当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全民运动是要有大量设施、建设为基础的,在国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做出那样的选择,到了后来,我们国家的国力逐渐上去了,经济水平也开始买入世界前列,国家就想把足球、篮球重新抓起来,但是已经有点困难了。
体育从来不仅仅是体育,它更是教育,足球也不仅仅是足球,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对待体育和足球,需要有这样一个基本认知。因为全民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基层的参与,特别是类似足球、篮球这种。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民间以相扑、棒球比较受欢迎,足球仍未普及,直到1981年,漫画家高桥阳一创作出了《足球小将》,并在《周刊少年JUMP》开始连载,一直到1988年,用了7年时间,37卷单行本,114话的内容,讲述了天才少年大空翼夺取全国足球少年、初中大赛的冠军,最后带领全日本Jr 青年队在法国举行的世少赛上又勇夺冠军的故事。
随后又上映了该作的电视动画版,作品中的大空翼、若林源三、日向小次郎、岬太郎等主要角色成为了众多年轻人,尤其是少年们心中的偶像,使许多人因其而喜欢上足球,不仅在80年代后的青少年中掀起了足球热潮,也带动着日本足球的发展,这就是软文化意识输出的威力。
而中国长期的“体教分离”,在基层的投入不足,让“搞体育”不是正经事这个意识影响了很多人,在我小时候,极少有家长愿意从小在体育方面培养孩子。即使在今天,从社会整体对体育的认知状态来看,在很多人的眼中搞体育也是不靠谱的工作,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接触足球。普通人家还是想要让孩子上学、考试。这就是导致我们国家体育人口和一些国家相比,基数太少了,无法提供新鲜血液。
在“足篮球”这些项目上,拥有高水平的运动员变得凤毛麟角,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上的竞争力也日趋衰落,人才的匮乏进一步导致了中国队的战绩不佳,其中中国国青队自2005年世青赛打进16强后,已经连续缺席5届世青赛,中国国少队自2005年世少赛打进16强后,也同样连续缺席5届世少赛。中国篮球、足球痛苦地进入了没落的几十年。
之前网上一直有一种说法“在说中国十几亿人挑不出11个会踢球的”,但实际上,底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往往是从仅有的几百个苗子中挑选人才,和其他国家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体育人口是无法相比的。
中国足球已经沉寂了很多年,依然有拥有情怀和热忱的人愿意投入,可是足球是全民运动,复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虽然中国现在的足球的改革正在进行中,但是无论任何政策,从制定到执行都是需要时间的,对于已经长期处于深渊的中国足球来说,这条蜕变之路显得尤为漫长。
(全文完,谢谢观看,图片来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