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一定都听说过。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清朝官员的父亲因为与邻居的争端,竟写信给当官的儿子,让儿子来做主。这个当官的儿子就是傅以渐。当时他给父亲回话说:“千里来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让他父亲恍然大悟,先让出了三尺,后邻居又让出三尺。于是就有了六尺巷,又被称为“仁义胡同”,而这个故事则体现了傅以渐心胸宽阔的一面。除了这个故事,大家可能不知道傅以渐还是顺治皇帝的心腹和康熙的老师。
一、官场之路
傅以渐是山东聊城人,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出生,自幼便开始学习,希望取得功名。所以在清军入关时,他也勤耕不缀,不为外事所动。因为中国一直以来都是汉族人最多,所以清朝刚刚统治中国的时候,沿用了一部分明朝的制度,包括科举制。
这样做是为了安抚汉人,也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汉人。但是在文人里面,满清是侵略者,如果这个时候为清朝服务,那就是没有骨气,没有气节。所以这个科举制在第一次的时候并不是很受欢迎,而傅以渐作为第一个状元,那就更不受欢迎了,甚至备受文人歧视。
可是很多文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所以满清宣布实行科举制时,还是有部分文人支持的,不过规模还是很小。即使是这样,傅以渐也没有料到自己会成为状元。不过,幸福还是突然的到来了,傅以渐被顺治皇帝评为状元。
傅以渐夺得头名之后,被安排在京城工作。因为他是头一个状元,受到了顺治皇帝很大的关注。除此之外,顺治皇帝还有自己的小心思,那就是以傅以渐给其他汉人才子做个榜样,表明自己可以重用汉族人士,安抚汉人百姓。
所以只要他没有错误,他就会被升职。于是在他刚刚步入官场的时候,几乎每年都会升职或者被调动。就这样,他逐渐成为了一朝“宰相’。
二、顺治的宠爱
顺治皇帝宠信他到什么地步呢?比如,因为人才不够,顺治皇帝要加开“恩科”。他让傅以渐担任“同考官”,这对完成殿试才一年的政治新人来说,完全就是不可能的事,但是顺治皇帝让傅以渐做了。因为他“第一状元”的身份,让顺治一直对他宠爱有加。
而他也没有辜负顺治皇帝得到信任。可以说,傅以渐的升迁除了顺治皇帝对他的青睐,还有他自己的努力。比如,因为顺治的母亲病重,顺治没有时间去批奏折,他就把这些成山的奏折交给了傅以渐。在经过日以夜继的工作后,傅以渐出色地完成了所有奏折的批阅。
可以说,对于顺治每次安排下来的任务,傅以渐都完成得非常好。不管是《明史》、《聊城县志》、《易经通注》等书的编纂,还是教导皇子这个任务。正是因为他的勤勤恳恳,从不拖延,认真工作的性格,他的身体愈来愈差,以致于他不得不上书辞官。
顺治不舍得放过这个能者,多次挽留。直到傅以渐第三次上书,顺治皇帝这才意识到傅以渐的身体是真的不行了,不过他只同意让傅以渐回家休养,待遇和之前一样,没有同意傅以渐的辞官。由此可见,顺治皇帝对傅以渐的宠爱和不舍。
三、傅以渐的趣闻
对于傅以渐,可以说道的不仅仅是开头提到的六尺巷的故事。下面就介绍几件关于他不得不说的有趣的故事。
其一呢就是关于傅以渐交通工具的故事。傅以渐对骑马不是很精通,他精通的是骑驴,就连他去参加科举都是骑驴去的,还因此被人嘲笑说:“骏马方能配金鞍,毛驴岂能登金殿!”可是傅以渐并不在意,依然骑着自己的小毛驴。
等到他考上状元后,这件事被顺治皇帝知道了,特许他在紫禁城里以驴作为交通工具。当时,康熙还小,傅以渐是他的老师。康熙从小生活在皇宫里,没有见过这“稀奇”东西,自然是要过一把瘾。于是小康熙就接过了为老师赶驴的活。
有一次这样的事情被顺治皇帝看见了,十分开怀,还特地为他画了一幅《状元骑驴图》。这幅画上面还题了苏轼的一首诗,“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夕晖。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驴如飞。”只不过这里的“马如飞”被“驴如飞”代替了,显得十分应景。
其二是关于他才思敏捷的故事。大家知道江南的才子大都比较孤傲,看不起北方的学子。尤其是看到穿着旧衣坐船去京城赶考的傅以渐,更是直接嘲讽道:“穿冬衣, 摇夏扇, 糊涂春秋。”要是嘲笑傅以渐一个人也就算了,关键是这群江南书生嘲讽的是所有北方人。
这傅以渐就不能忍了,想都没有想,回复道:“坐南船, 喝北酒,不识东西。”这句话绝对是实话,这群江南的所谓才子,坐着从南边来的船,喝着北方酿的酒,还要开口嘲讽北方人,那可真是只知道南北,不识东西了。江南才子见自己失了礼节被人教训了,马上安静得像鹌鹑一样。
其三就是关于傅以渐礼节的故事。晚年的傅以渐一直在家里养病,读书写字,不出门,也不应酬,过得十分清静。当地的县令每次出门都要敲锣打鼓,排场大得很。吵到了傅以渐,他也不觉得不高兴,甚至听到那些锣鼓声,都起立致敬。
家里人问到他为什么要起立呢?他回答说,县令是百姓的父母官,这是值得尊敬的。虽然他不在朝为官了,但是他的名声依然很高。所以他这话被县令知道后,县令十分害怕,路过傅以渐家的时候都是静悄悄的。从这一点小事中,就可以体现傅以渐注重礼节的性格。
总结:
从皇帝的角度看,傅以渐是一名忠臣;从百姓的角度看,傅以渐是一位好官;从家族的角度看,傅以渐是一个榜样。从文人的角度来看,也许傅以渐不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但是从后人的角度来看,他作为一个读书人来说,论起气节败坏可比不上在明朝为官又投降的那些人。
在职时他任劳任怨,清廉朴素。可以平衡百姓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尊重礼教,对自己严加要求,为政务实。鉴于他这样出色的表现,就连顺治皇帝破格提拔他,其他官员都没有任何怨言,认为这是他应得的。虽然他去世多年,但是他对子孙的教导一直流传了下来。这使得傅家涌出来很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
所以,对于傅以渐的评价,无疑是积极的。我们不能在“气节”方面无礼地苛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