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r\r\r
罗蒙诺索夫的贡献\r\r
18世纪下半期,俄国科学院已发展成为欧洲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天文台、物理实验室、解剖剧场、植物园、工具车间、印刷、图书馆、档案馆等一应俱全。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科学院的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担负教学和其他一些职能。高等教育工作直接由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大学担任,艺术方面的工作转到了俄国国立艺术学院。科学院的很多学者继续在大学和学术机构里任职,科学院的通讯院士和名誉院士数量大大地增加了。
\r\r
但是科学院的工作也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如科学院不是将重点放在培养本国科学人才之上,而是大量从西欧聘请科学家,如法国数学家欧拉(Leonhard Euler)、帕拉斯(Robert Palais)等从事研究工作,法国历史学家特罗亚(Henri Troyat)认为:“所有这些留在俄罗斯科学院的学者们并不都具备丰富人类知识的宝库的能力。”[1]俄国著名学者罗蒙诺索夫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罗蒙诺索夫的科学成就构成了18世纪俄国科学发展史上的最亮的闪光点。
\r\r
罗蒙诺索夫(М.В.Ломоносов)是18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他出身于俄国最北部的白海之滨哈尔谟戈尔城的杰尼索夫村的渔民家庭,父亲是当地比较富裕的船主。幼年时期,罗蒙诺索夫在父亲的船上做工,同时又从事农业劳作。罗蒙诺索夫自幼天资聪慧,10岁就学完了识字课程,15岁读完了斯莫特利茨基的《斯拉夫语文法》和马格尼茨基的《算术》。1730年他离开故乡到了莫斯科,进入斯拉夫—希腊—拉丁神学院学习。因为学院不招收渔民的子弟,罗蒙诺索夫只好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对外称自己是神父的儿子。但是神学院枯燥、脱离实际和毫无意义的宗教教义不能吸引罗蒙诺索夫。他想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想观察神秘的自然现象和了解当时已在各国开始进行的实验的结果。1735年,罗蒙诺索夫和另外11个人被选送到彼得堡的科学院学习。1736年,罗蒙诺索夫被俄国科学院选中,派往国外学习矿业和化学。在欧洲游学过程中,罗蒙诺索夫学习了拉丁语、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课程,他大量阅读了当时最先进的自然科学的著作。1741年,罗蒙诺索夫回到俄国,到彼得堡科学院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由于抵制官僚和把持科学院的普鲁士籍院士,被拘禁了七个月。直到他直接上书沙皇伊丽莎白,处境才有所改善。1751年,罗蒙诺索夫被科学院授予教授头衔,这在外国学者把持的科学院里是一件大事。
\r\r
罗蒙诺索夫的科学研究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在科学院中他屡屡受到实际控制科学院管理大权的普鲁士科学家舒马赫(Johann Daniel Schumacher,俄文名ИванДаниловичШумахер)的排挤,沙皇政府对他的研究工作也极不重视。1748年,罗蒙诺索夫建立了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在这里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学的实验。他第一次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化学上,创建了俄国的物理化学学科。
\r\r
罗蒙诺索夫的科学活动分为三个时期: 1740—1748年,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研究微粒学说、热和冷、空气弹性等;1748—1757年,主要从事化学实验和化学原理研究;1758—1766年,他主要从事科学管理、科学考察、采矿、金属学和航海等研究工作。
\r\r
在自然科学方面,罗蒙诺索夫的贡献非常广泛。他探索了燃烧的奥秘,用实验证明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相等,这比物质不灭定律的提出要早18年。他否定了当时盛行的“燃素”学说,指出热是物质本身内部的运动,从本质上解释了热现象,创立了热的动力学。分子运动、原子——分子学说也是他的贡献。他第一次记录了水银的凝结现象,在观测金星凌日时还发现了金星上存在大气。
\r\r
罗蒙诺索夫关于地球形成和变迁的观点在当时是极具科学意义的思想。他认为山岳、平原、河流以及地下矿藏不是同时产生的,更不是造物主创作的,而是经历了数百万年自然的演变而成的。他反对用圣经中的大洪水泛滥来解释化石起源的说法。他认为化石是生物的残迹,是受水、风、寒、热等一系列复杂的地球的气候条件的变化,随数百万年地壳变迁而形成的。
\r\r
关于宇宙形成的原因与构造,在18世纪中叶托勒密的地心学说占据支配地位。罗蒙诺索夫则坚决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他在一首诗中讽刺那些传统的、已经被科学研究推翻的陈腐观点。
\r\r
“在这方面正确的是哥白尼,
\r\r
我虽没有在太阳上住过,却要证明这个真理。
\r\r
绕着灼烧火炉而旋转的厨子,
\r\r
谁认为他是傻子?”
\r\r
罗蒙诺索夫既是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发明家,又是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著名的诗人。罗蒙诺索夫在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在俄罗斯民族起源研究方面、在革新俄语语法及规则方面做出了贡献。罗蒙诺索夫在纯洁俄语、使文学语言接近口语方面贡献也很大,著有《修辞学》(1744)、《俄语语法》(1757)和《论俄文宗教书籍的益处》(1757)等。他认为俄语是一种丰富、灵活、生动有力的语言,同样具有欧洲其他语言的优点。彼得一世改革以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俄语中夹杂着许多外来词汇,古老的教会斯拉夫词汇也未经清理。罗蒙诺索夫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改革意见。根据古典主义的原则,他把文学体裁划分为高、中、低三种,规定每种体裁所允许使用的词汇,主张避免陈旧的教会斯拉夫词汇和不必要的外来语。这为克服当时俄语的混杂现象、创造统一的规范语言打下了基础。
\r\r
罗蒙诺索夫文学创作的成就主要是诗歌。他的诗颂扬英雄的业绩,充满对祖国的热爱。他认为诗歌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咏唱醇酒和爱情,而是培养崇高的爱国精神。这种看法鲜明地体现在他写的颂诗里。《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日颂》(1747年)实际上是一首对祖国和彼得一世的赞歌。诗人把彼得一世奉为榜样,希望女皇伊丽莎白继承父业,开发资源,发展科学,培养人才,使俄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他向年轻一代呼吁,相信“俄罗斯的大地能够诞生自己的柏拉图和智慧过人的牛顿”。他还以颂诗体裁写过一些雄伟瑰丽的科学诗,解释自然现象(《晨思上天之伟大》《夜思上天之伟大》等)。他在同时代诗人特列基雅科夫斯基(В.К.Тредиаковский)研究的基础上,在《论俄文诗律书》(1738)中提出俄国重音诗体的理论,并在创作中进行了成功的实验。他的诗音调铿锵,庄严雄辩,富有节奏感。他著有《俄罗斯古代史》《俄国简明编年史》等历史著作。他是俄罗斯科学院第一个本国的院士(академик)。他还是瑞典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名誉院士。他被誉为“俄国科学之父”“文学上的彼得大帝”,普希金则称他本人即是“俄国的第一所大学”。
\r
[1] ТруайяА.ЕкатеринаВеликая.Москва,2007.с.456.
\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