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编辑 世鑫的笔记
前言
《歌剧魅影》是由英国作曲家韦伯在“加斯东”原作的基础上,融入古典艺术而形成的音乐剧。
韦伯在改写《歌剧魅影》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异化声音和超现实手法,使音乐剧在突破传统审美标准的前提下,既彰显了音乐剧所独有的魅力,又保留了古典音乐的特色,让《歌剧魅影》在多重艺术技法应用的过程中,极具感染力。
接下来,我将从《歌剧魅影》中的多个片段进行分析,来探索这部剧中美声演唱的技巧和应用。
《歌剧魅影》的美声演唱技巧概述
美声唱法是一种控制和协调发声组织(包括共鸣器官、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及咬字器官)的演唱方法,要求演唱者用“半分力量”来表演或演唱歌曲。
当演唱高音时,不能用较为强烈的气息来表演,而是要用最为柔美、自然的发声方法,从丹田位置循序渐进地发出气息,使声音能够从口部自然流畅地“送”出来。
不同时期的美声唱法技巧有所不同,所注重和强调的“点”存在明显差异,在17~18世纪,美声唱法注重“多声区的认识”“歌唱的力度”“音准、咬字的变化”“声音的灵巧度”“感情的表现”“呼吸的控制”“舞台的表演”以及“颤音技巧的应用”。
而19世纪的美声唱法追求歌唱呼吸,注重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所采用的唱法通常包括“面罩唱法”“关闭唱法”“咽腔共鸣”等。
到了20世纪,美声唱法注重“声区统一”及“混声的原则”,注重对歌唱呼吸的控制。美声唱法对《歌剧魅影》的指导意义在于能够深化歌唱者对声音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升歌唱者的歌唱思维,激发歌唱者潜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角色的目的。
美声唱法在《歌剧魅影》中的表现音乐剧演员拥有的能力和技巧主要包括歌剧演唱、鼻咽腔、呼喊、假声、念白等。
在《歌剧魅影》中,音乐剧演员所拥有的基本技巧与美声唱法相融合,并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和提升,使全剧的声乐表现更加优美委婉、生动形象。
首先是念白技巧,念白是遵循强弱规律,以朗诵式的“说”为主要特征,虽然在叙事性上,念白拥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力,但在情感表达与抒发上却相对较差。在《歌剧魅影》中,演唱者通过美声唱法,来优化念白技巧,使其情感抒发与表达作用得到提升。
美声唱法在《歌剧魅影》中的“说”,绝非我们平常所指的“说话”,而是在美声呼吸的前提下,所形成的“念白”。所以演唱者必须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并有意地锻炼念白唱法,使美声唱法成为传统念白唱法的补充和依托。
其次是假声技巧,在《歌剧魅影》中,所有唱段几乎都是由男高音和女高音所构成的,女声部分如“剧院魅影”“音乐天使”等部分需要运用到假声技巧,通过协调好共鸣腔体和呼吸器官的“关系”,使声音更加委婉地表达出来。
而在如“夜的音乐”中的男声部分,需要男高音通过气息推动假声,来发出比较融合的声音。再次是呼喊技巧,呼喊技巧是在传统爵士乐与黑人灵歌的基础上所衍生出来的,在1928年被首次应用到音乐剧表演中。
这种演唱方式在基于美声唱法的前提下,能够将角色真挚或强烈的情感抒发并表达出来。譬如在《歌剧魅影》的第二幕高潮,魅影向劳尔和克里斯汀宣战时所喊出的那句“now,lat be warn upon you both”。
然而这种演唱方式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如果过于频繁地出现,将会影响到音乐剧的情感表达效果。然后是鼻咽腔共鸣,鼻音所传达出的声音,正如美声唱法中的“哼鸣”,《歌剧魅影》的男声部分运用了少量的“咽腔共鸣”技巧。
最后则是歌剧演唱,《歌剧魅影》中有非常多的“正统剧”技巧,譬如华彩部分与抒情部分的音乐演唱都应用到了正统剧技巧。
由此可见,美声唱法在音乐剧不同技巧应用中的地位和影响都相对鲜明,能够让音乐剧的情感表达更真挚、更鲜明、更强烈,也能弥补音乐剧所存在的不足,让音乐剧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歌剧的前提下,拥有更好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美声唱法在《歌剧魅影》中的具体应用
“剧院魅影”是《歌剧魅影》的经典唱段,该唱段表现了克里斯汀在看到“魅影”时,心中既敬畏又感激的矛盾心情。当时魅影将女主角带到地下宫殿,两人共同演唱了该歌曲。
第一段以活泼、快板的d小调开头,随后在第二段将d小调改为g小调,演唱力度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并根据歌词和情景旋律转入e小调,让歌曲不断推向高潮,最后再回到a小调收尾。
从低声区到高声区的音乐跨度是两个半八度,需要演唱者拥有十分扎实的美声演唱功底和音乐表演能力。
唱段在低声区主要运用了当时的流行唱法,采用胸腔共鸣和气息下沉的音乐表演方式,而在高音区又采用了美声唱法及其发声方法。
通过喉头下沉,让声音饱满、圆润、平稳,并且让口腔得到全面的打开,实现共鸣,从而使声音和气息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甜美而纯净、空灵而虚幻的华丽音色。
深刻、全面地表达出角色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让音乐剧所拥有的情感感染力更强、更浓厚。显然这种唱法采用了美声唱法在咏叹调上的技巧,通过高位置发声,让音乐剧表演者保持顺畅而连贯的演唱,使情感抒发更加自然、灵巧及饱满。
“想想我”中的美声唱法
“想想我”是首经典而优美的“独唱段落”,唱段从D大调转向E大调,在节拍上则以12/8拍和“4/4拍”循环交替的方式展开的,在唱段结尾处又融入一小段华彩部分。
整首歌曲旋律跨度大,将近两个八度,依旧需要歌曲表演者拥有较为扎实的美声演唱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音乐剧表演的过程中,将情感流畅、自然地表达出来,让演唱拥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在演唱开始,表演者需要通过气声唱法,唱出低音旋律,使声音流畅而舒展,情绪低沉而悲哀,充满浓厚的思念之情。随后从低声部逐渐转换为高声区八度,使气息下沉,头腔共鸣,让声音更具穿透力,从而使声音听起来圆润灵巧,感情真挚。
在高潮部分,演唱者需要运用胸腔和气声共鸣的方式,来突出“线条”,使声音听起来灵巧而富有颗粒感,特别在高潮部分,演唱者必须最大限度地打开口腔,通过炫技色彩浓厚的旋律,来作为收尾。
总之,在整首歌曲的演唱中,都强调了美声唱法对气息的掌控,注重对头腔共鸣的应用,唯有如此,角色内心所拥有的,潜藏的情感才能得到更好地、更全面地抒发。
“想想我”唱段所采用的美声技巧主要有“声音的灵活性”“气息控制”“花腔华彩的即兴创作”等,通过美声唱法技巧的应用,歌曲的情感得到升华,角色刻画得到深化,歌剧也更具艺术感染力。
“夜的音乐”中的美声唱法
“夜的音乐”是《歌剧魅影》中既有催眠曲风格又有小夜曲风格的唱段,是魅影向克里斯汀表达爱意时所演唱的歌曲。该歌曲主要由三个乐段所构成,前两个乐段为重复性的乐段,后一个乐段为单乐段。
在歌曲表演时需要保持深位置和良好的气息。所以在此唱段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气声”。随后通过滑音技巧(美声唱法的一种)的融入,将魅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展示出来。在第二乐段中,角色的情感发生了微妙变化,主题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
音乐从D调变为E调,流畅性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然而在旋律从豁然开朗逐渐转变为暗沉阴郁的过程中,需要演唱者再次转入D调,提高真声的发声比例,用气息保持歌曲的连贯,降低气声的比重,从而让情绪和声音充分地融合起来。
在第三部分,需要使高音部分表现得轻巧而空灵,在第一个高音演唱时需要将高音缓缓地、慢慢地表现出来,随后用宣叙调表演之后的乐段。而在第二个高音得到演唱时,则需要将音量尽可能地释放出来,让声音进入头腔,提升声音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最后歌曲慢慢变轻、变慢,直到歌曲结束。可以说,整首歌曲对美声技法的要求相对较高,不仅需要演唱者拥有扎实的美声功底,还需要其对旋律有良好的把控。
“说你要我伴你同行”中的美声唱法
“说你要我伴你同行”是以魅影和克里斯汀的合唱和与唱为主的唱段,该唱段开始时的低声部演唱要求表演者放平气息,运用胸腔共鸣唱出自然而雄厚的声音,然而又不能太过直白。
在音乐调性发生转变的过程中,音区得到不断地提升,并且在高音演唱部分,调性应从bA转变为bB和C调,而高音部分也需要从ba2转变为bb2,c3转变e3,从而让“长乐句”的演唱拥有较高的连贯性、流畅性。
在男女主人公合唱“爱我,正如我所盼”时,演唱者应充分发挥美声唱法的优势,通过呼吸技巧的应用,让气息平稳,使歌曲呈现出“似断非断”的感觉。
在歌曲表演的过程中,演唱者应让口腔完全地打开,让声音紧贴后脑,从头顶发出,从而实现气息和声音的完美融合,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美声唱法在音乐剧表演过程中的特点。
由此可见,美声唱法能够更好地渲染音乐剧情感及氛围,让其能够传达角色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在美声唱法的运用中,音乐剧所应用的其他技法也得到了充分的优化,让角色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使唱段演唱更具感染力。
因此在某种层面上,我们可以说美声唱法对《歌剧魅影》所带来的世界影响力,拥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结语
在音乐剧兴起和发展的百年时间内,美声唱法一直是音乐剧声乐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顽强的生命力,满足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通过结合流行、通俗、时尚等声乐表现特征,让音乐剧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歌剧魅影》中,美声唱法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无论在表现角色、衔接情节还是在介绍故事背景上,都拥有不俗的表现。
任何一种唱段唱法都难以取代美声唱法为该剧所带来的影响,也难以达到美声唱法在剧中所达到的高度。也正因为美声唱法的融入,让《歌剧魅影》所拥有的艺术感染力、审美情趣更加鲜明强烈,使人为之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