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印度已经开发出一系列射程相互衔接的近中远程弹道导弹系统。其中最受世人关注的是“烈火”系列中远程弹道导弹,虽然印度花了很长时间进行技术攻关,但是仍未解决“烈火”系列导弹的可靠性问题。
比如2009年12月23日夜间,印度“烈火”2导弹进行了首次夜间发射,准备证明其全天候战力,结果却以失败告终。2014年2月23日,“不太符合标准”的印度惯性导航系统(INS)的故障使得“烈火”1导弹的第一次夜间用户试验无限期推迟。“烈火”1/2导弹都故障频发,更不用说更为复杂的其它后继型号。
因此,很长时间以来,短程的“大地”系列导弹竟然成为印度唯一可靠的弹道导弹。而印度的第一种潜射导弹——K-15“萨加里卡”潜射导弹就是在“大地”系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陆基型号称为“萨尤尔亚”(Shaurya)中短程弹道导弹,已于2013年服役,堪称目前印度的战术核武之王。
发展概况
“萨尤尔亚”导弹是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开发的一种高超音速地对地导弹。据称,该弹拥有先进导航系统、推进系统和控制技术。其开发工作始于1991年,最初被称为“大地”3,采用固体燃料,最初射程只有350千米。2004年该弹进行了3次发射试验。据称试射达到了预期目的,证明了这种导弹可以使敌方机场陷于瘫痪。
2007年,潜射版K-15开始进入“作战鉴定性试验阶段”,这在印度弹道导弹发展史上算进展较为顺利的。2008年11月12日和2011年9月25日,印度军方先后两次在东部奥里萨邦沿海地区成功试射了“萨尤尔亚”地对地导弹。试验中,导弹按照预定轨迹飞行,最大飞行高度达40千米,飞行速度7.5马赫,8分钟20秒后命中700千米外的目标,命中精度据称达到“10米以内”。
在2013年之前,潜射型的K-15也进行过4次水下浮筒试验,成败参半,其中2013年1月27日的试射最为成功和完整,导弹也准确命中700千米外的目标。通过发展海陆通用导弹,印度大大节省了开发时间和成本。2013年,“萨尤尔亚”导弹顺利进入印度军队服役。2015年12月,据报道,K-15潜射导弹也已经进入了生产状态。
导弹的制导系统
“萨尤尔亚”导弹采用的是自主制导系统(比如惯导系统)和非自主制导系统(如GPS系统、主动雷达制导系统、地形匹配制导系统等)相结合的复合制导系统。惯性导航是最常见、最自主的模式,其制导方法主要是摄动制导和显式制导两种类型。
摄动制导是在导弹发射前计算出标准弹道和标准关机时间,显式制导是利用惯性仪表的瞬时实测值作为起始条件,在弹头落点和拟攻击目标基本一致时发出关机指令。显式制导有利于缩短发射准备时间,不过对弹上计算机要求比较高。
“萨尤尔亚”导弹使用闭环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来导航和控制飞行。捷联式制导系统的惯性测量器件(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直接安装在弹体内部某处,它们随导弹一起运动。其计算机采用了一对微处理器引导,使导弹的圆概率误差仅为导弹射程的0.01%。惯性制导系统的优点是独立性强,不需从弹外获取信息,隐蔽性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但其误差随着导弹飞行时间的增加而累积。导弹可能拥有雷达相关图景终端导引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来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
“萨尤尔亚”导弹还可能采用“布拉莫斯”Block II巡航导弹先进的Ka波段毫米波主动雷达导引头。这种Ka波段导引头可能来自KH-25MAE导弹,KH-25MAE导弹的毫米波导引头具备在4千米距离上发现坦克的能力。该导弹在试射中曾击中了一组建筑中的小房子。目前,“布拉莫斯”Block II陆攻巡航导弹在印度陆军进行了3次成功发射,验证了攻击地面目标的能力。
毫米波导引头波长短、精度高,作为一种全天候精确制导技术在对陆攻击导弹上应用不少,如美国AGM-114“海尔法”和派生而出的欧洲“硫磺石”,AGM-88E反辐射导弹以及俄国的KH-25MAE导弹等。这使导弹可用于打击硬目标,如仍在停放场的装甲集群和雷达等。不过“萨尤尔亚”导弹末段速度快,导引头探测距离短,导致反应时间不足,其高空弹道在先进反导系统的拦截下突防效果也并不乐观。
“萨尤尔亚”导弹还可以采用“烈火”2导弹上应用的“抵达时间延迟”(TDOA)技术,导弹在主动段和中间段飞行过程中,设在印度本土的地面无线电控制站可不断向导弹提供当前位置和速度信息。据报道,TDOA定位系统可以使导弹的精度提高三倍,在这方面印度已经从航天发射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种技术可降低印度对美国GPS系统和俄罗斯GLONASS系统的依赖性。
结语
综上所述,“萨尤尔亚”导弹采用通用化、模块化设计,作战适应性较强,既可以搭载多种弹头,也能从不同类型的发射平台发射,提高其导弹部队的机动作战和核威慑能力。该弹可以携带多种核弹头,比如MK-4、MK-5(5万吨TNT当量,重340千克)、和MK-6(1.5万吨TNT当量,重550千克)等多种当量的核弹头。
导弹既可以打击软目标也可打击硬目标,既可打击点目标,也可打击面目标,作战灵活性较高。据称携带180千克重核弹头时,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超过1 000千米(据说是惊人的1 900千米),不过有待证实。果真如此,说明导弹采用了高强度/刚度、韧性好、耐高温、密度小的复合材料,以降低结构重量,提高射程。
制造这种复合材料壳体通常使用缠绕成型工艺,即由微机控制的自动缠绕机将浸过树脂胶液的连续纤维粗纱或布带按照一定规律缠绕到与壳体内腔尺寸相同的芯模上,然后加热固化、脱模,即可制成。它不仅可承受飞行过程的气动压力和气动加热,还要承受高温高压燃气和各种机械应力作用。“萨尤尔亚”导弹未来还可能继续改进,扩大弹体直径,增加固体燃料携带量,从而发展出类似我国“东风”21的陆基中程导弹系统。其作战灵活性远优于射程相当、弹体却更重的“烈火”1弹道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