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围城配角阵容搭配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围城配角阵容搭配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跟上时代的步伐。
围城中女主角主要有四个:鲍**、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
《围城》对女性人物的塑造非 常精彩,小说中主要的四位女性都各具特色:温柔得体的、妩媚风骚的、孤高冷静的和工于心计的。这几位女性构成一条爱情线索贯穿于方鸿渐整个人生旅途之中,使方鸿渐的旅途颇不平静。
1、鲍**了,鲍**姓“鲍”,取意“鲍鱼之肆”,从这点足以看出作者对她的褒贬的态度。鲍**皮肤黝黑,穿着火辣,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英国人看惯白皮肤,瞧见鲍**暗而不黑、肥腻辛辣的引力,以为这是地道的东方美人。”这绝对是对她的讽刺。鲍**是几位女性中最开放的一个,或者说她非常放荡,有了未婚夫,还故意在船上引诱方鸿渐,说方鸿渐像她的未婚夫,让方鸿渐自作聪明的认为“自己可以完全享受未婚夫的权利,而不必履行她未婚夫的义务了”,使方鸿渐忍不住和她调情。她毫无羞耻之心,不受道德的约束,公然地和方鸿渐在船上的甲板上调情,表演亲密举动,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全然忘了家中的未婚夫。
2、苏文纨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书中是这样描述她的“那个戴太阳镜,身上摊本小说的女人,衣服极斯文讲究。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的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涩。她去掉了黑眼镜,眉清目秀,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的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她长相不错,身材虽然瘦了些,但是又是多少女子追求的标准。最主要的是拥有殷实的家世和渊博的学识,可是她又怎么看得上几乎一无是处的方鸿渐的呢?
“在大学同学的时候,她眼睛里未必有方鸿渐这小子。那时苏**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见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从前她一心要留学,嫌那几个追求自己的人没有前程,大不了是大学毕业生。而今她身为女博士,反觉得崇高的孤独,没有人敢攀上来,她对方鸿渐的家世略有所知,见他人不讨厌,似乎钱也充足,颇有意利用这航行期间,给他一个亲近的机会。”她知道自己现在的身价不比从前了,于是有意于方鸿渐,也肯定方鸿渐心里有她。在朋友面前故意亲切地叫他“鸿渐”,方鸿渐后来知道了苏文纨的心思。但是虽不喜欢她却也并不懂得拒绝,并且给苏文纨造成了他喜欢她的误解。致使苏**在这种自以为是的幸福与甜蜜的虚幻中沉浸了好久。她喜欢看方鸿渐、赵辛楣和曹元朗三个男人为她争斗,这会使她获得满足。苏**无疑是虚荣的,她享受着在众多男人之间周旋,她需要的不是爱情,而是一堆男人匍匐在她的脚下,仰望她、恋慕她。
苏文纨是也是有心机的,为了防患于未然,当方鸿渐第一次见到她表妹唐晓芙时,就骗方鸿渐说她表妹朋友很多,造成方鸿渐一开始对追求唐晓芙的迟疑。在明白方鸿渐对自己的表妹唐晓芙有意时,她就时不时耍点无伤大雅的小心机,在两人间制造点隔阂,或是阻断两人的见面。结果把方鸿渐推得更远了。当方鸿渐告诉她自己不爱她时,她又显现出其狭隘的一面,她得不到方鸿渐,也要破坏他的幸福。不仅全然不顾自己大家闺秀的形象对鸿渐破口大骂,而且以一种极为卑劣的手段拆散了方鸿渐与其表妹唐**。同时将自己嫁给了只会写几首歪诗的曹元朗。后来竟然成了一个走单帮、卖私货的妇人,可见她悲剧的人生。
3、唐晓芙是书中作者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如清水芙蓉般天然去雕饰。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她并不涂脂抹粉、也不刻意修饰,却具有一般女人都羡慕的好脸色。总而言之,唐**是摩登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她天真烂漫、温柔可人,在和方鸿渐第一次见面便受到了方鸿渐的青睐。虽然她没有和方鸿渐走在一起,但是却得到了方鸿渐的最真挚的爱。正因为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距离拉开两人的感情,但是把最美丽心动的回忆留在了方鸿渐的心中,从此他的心里永远住着这个如芙蓉般的女人。她的天真,使她变得十分珍贵,但也正是由于她的天真,太容易相信别人,才听信了苏文纨的话,最终断送了她和方鸿渐美好的爱情。她对待爱情是被动的,不像之前的两位女性积极主动。如果她能稍微主动一点,把让方鸿渐早点从雨中请过来,或者是给方鸿渐一个解释的机会,就会是另一种结局了。
4、孙柔嘉是大学生,“长脸,旧象牙色的颧额上微有雀斑,两眼分的太开,使她常带有惊异的表情;打扮极为素净,怕生的一句话也不敢讲,脸滚滚不断地红晕。”长相非常普通,方鸿渐起初并没有注意到她,甚至“没有正眼瞧过她,她脸圆脸扁都没有看清楚呢。”可却没想到正是这样一个外表看起来非常柔弱的女孩子将她带入了婚姻的围城。她的家境也并不富裕,而且她父母对她的事漠不关心。孙太太老来得子,孙家是三代单传,把儿子的抚养作为宗教。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生长起来的孙柔嘉,同鲍**、苏**一样深深明白幸福要自己争取。在去三闾大学谋职的途中,方鸿渐在甲板上的几句体贴话温暖了她的心,她从此便心生爱意,开始了计划把方鸿渐带进婚姻的围城。孙柔嘉是非常有心计的。在旅途上过铁桥时她说的“方先生是不是害怕了,要不,我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这样看着不至于太空荡”,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让方鸿渐感觉到她的温暖。在去三闾大学的船上,她故意找借口跟方鸿渐接近,甚至问些很幼稚的问题,这种心思早让赵辛楣看出来了。赵辛楣也提醒过方鸿渐,只是没有引起方鸿渐的认同和重视。进入三闾大学后,孙柔嘉则有意的利用谣言拉近了她与鸿渐的关系。她懂得男性喜欢柔弱一点的女子,所以有意
在方鸿渐面前表现出自己弱小的一面,拿在三闾大学上课时,学生造出的侮辱性句子来到方鸿渐面前哭诉,事事向他请教,激起方鸿渐的同情心和保护欲。还不惜编出陆子潇写匿名信给孙先生告状,在颇有心计的掩饰和创造出的种种机会中,抓住李梅亭、陆子潇的当口,迫使方鸿渐当众定下与自己的婚约,最终把方鸿渐带入了自己的围城中,这所有的一切恰恰体现了孙柔嘉“工于心计”的特点。
然而,孙柔嘉得到了期盼已久的婚姻时却不善于经营。她非常要强,对丈夫的要求非常高,总是想着如何将丈夫变成像姑父那样听话的男人,而忽视了丈夫的感受,她的敏感多疑总是会挑起战争,而她处理夫妻关系的方式也是简单直接的,每次吵架她就会摆出“比鸿渐有涵养,每逢鸿渐动了真气,她就不再开口。”孙柔嘉还非常刻薄,她对苏文纨的描述足足显示了这一点,“我看她就是贱,自己有了丈夫还要跟辛楣勾搭,什么大家闺秀?我猜她是小老婆的女儿吧。”她对丈夫有极强的控制欲,她想要方鸿渐为她一个人所拥有,想要他断绝与家人、朋友的来往。所以在方鸿渐丢下她和辛楣聚了一餐回房后,她便开始大发脾气。她同时不能容忍方鸿渐的懦弱,她受过高等教育,有相对独立的谋生能力,不能容忍方鸿渐的工作现状,因为这个问题也给他们造成了很多矛盾。她的性格上的种种特点,外加上他们两家家庭上的矛盾、姑母的挑唆,妯娌的猜忌和攻击,仆人的偏袒等众多原因,使她的婚姻最终走到尽头。
注:《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战争中是避免围城打援的应该怎么做?
围城打援成功的首要条件我认为是不能让对方看出己方的战术意图(站场信息侦查很关键)。阻击援军的部队是占据地势和把握战机主动权的一方,突然发动攻击可以让对方措手不及,使对方陷入突如其来的遭遇战。
攻城打援一直是我军制胜的法宝,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中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我军都是屡试不爽,效果很不错,因为打援很容易形成敌攻我守,依托工事往往能取得一比二或一三甚至更高的损失比,这往往要比攻坚的损失比高。不过也有一些战役由于把重点放在了攻城上,打援成了配角,虽然取得了全胜,但敌我损失比不是很理想。
例如当我们把东北战场上的攻打锦州战役拿来对比,就会发现这一战役完全是一次典型的攻城战役,而作为这次战役重要组成部分的塔山阻击战实际上是配合战斗,如果用攻打锦州的双方兵力及伤亡数据与塔山阻击战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塔山之战防守一方东北野战军兵力为4纵、11纵加两个独立师,共8个师大约8万人;进攻一方国军共11个师10万多人,国军略占优势;最后解放军伤亡3774人,伤亡率不到5%;国民党军损失7000余人,损失率7%。而同时开始的锦州攻城之战,进攻方东野5个纵队加炮纵25万人,是守军的2倍多,但最后攻城部队伤亡2.4万多,伤亡率超过10%,是塔山守备部队的2倍,看到这样的数据对比,我们是不是可以假设;当时如果把攻城战役转化为攻城打援,把重点放在打援上,说不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利用包围攻打锦州的态势引来十万国军,我军如果只用一半兵力包围锦州,而用节余出来的十五万兵力与塔山阻击战的兵力相配合,通过迂回包抄,是不是有可能来一次经典的围城打援?
塔山阻击战进行了六天多时间,十五万兵力完全有足够时间运动到来援十万国军的两翼,将这十万国军全部消灭?攻击处于野战状态下的国民党军队,牺牲不会达到10%以上,至多3%,而锦州之敌早已经成了煮煮熟的鸭子,推迟几天消灭也赶趟!而由于阻击战激烈进行,攻城战斗也不免会出现抢时间的倾向,导致战斗过程粗糙,伤亡大再所难免!
《围城》人物分析
前言:本来是想写读后感的,但是写着写着变成了人物分析,可能是里面的人物刻画的太好了,涉及剧透,如果没看过的,可以看完有兴趣再来看哦。碎碎念很多,文字很多。
最近,趁着国庆,总算把钱老的这本小说看完了,以前便一直听到别人在推荐这本书,当时只觉得文字太多,总没法沉淀下心来去好好的看它,后面实在闹了书荒,于是开始细心的研读这本神作。
看书前,我并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只是以前听过这本书,因为仅单单《围城》两个字,于我来说,总感觉是一部有着恢弘世界观,或是一部讲述古代城镇故事的小说,让人还未看便觉得似乎很难懂的错觉。
当我打开这本书时,才知道,原来故事背景是近现代,而方鸿渐的出场,更让我感觉不出,这便是贯穿本书的主人公,原文里是这样写的
这么一看,方鸿渐给读者的第一形象就像一个轻浮的纨绔子弟,父亲是前清朝举人,托着这层原因和周家女儿订了婚,方鸿渐心里也是嫌弃这一婚约,恰好周家女儿在未过门前便得了病死去,周家便把这未过门的女婿当成了亲儿子对待,有了周家的依靠,方鸿渐才得以前往国外留学,只是这一留学,什么都没学会,人倒变得取巧,换了几所大学都学无所成,回国前,也只能去买了张假文凭,骗骗周家和家里人。
在回国路上,又遇上了苏**,才牵扯出这个时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融冲突和人性莫测的讽刺故事,就像钱钟书老先生在序言里所写的:
所以书里才会出现那么多人性的反转,这里是真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先从书里面出现的第一个女人,苏文纨说起。
一开始在船上看到的苏文纨,大多数人的印象应该和我一样,苏是一个出生世家,腹有才华,清冷而又高贵的女人,她的行为在任何人眼中看来,就是一个妥妥的大家闺秀,能与各个文人墨客间侃侃而谈却又不失优雅,想来大多数的男人都会为之心动,只是她却怎么也想不到,偏偏方鸿渐却不吃她这一套,即使在赵辛楣旁边刻意的表现出对方鸿渐的偏心,也只是让赵辛楣吃了一坛子醋,对于方鸿渐来说,只觉得可笑,又觉得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最搞笑的要数二人夜会苏家庭院时,苏也只敢用洋文让方吻他,若是不清楚她的性格,想来会让人觉得好一个矜持却又浪漫的女子,可能也是因为开了上帝之眼,苏的行为现在看来,活有一种看绿茶白富美的心境,感觉也是有点不恰当的比喻。
再到方吻完她,苏想着她可能已经拿下方了,只是他没想到,方吻完又后悔了,或者说当时他其实应该也深陷在苏的这张网里面,莫名其妙的被苏文纨拉进了她的围城,误会也越来越深,在这段不情不愿的感情里面,方的表现用飘移不定和优柔寡断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明明已经爱上了唐晓芙,却又迟迟不愿意和苏坦白,也难怪方鸿渐觉得
只是方鸿渐万万没有想到,苏文纨仅仅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和男人周旋,用来气气赵辛楣的工具人,在苏眼中,她只觉得所有的男人都应该垂青于她,她只是喜欢男人以自己为中心,享受着男人为她争风吃醋的样子,然后戏谑的看着身边的男人为她争得气急败坏,这里在赵辛楣,方鸿渐,曹元郎等人谈诗的时候,尤为明显。
或许她对方鸿渐确实有过动心,但是相比来说,她的自傲凌驾了爱情之上。
所以,苏文纨注定是失败的,在方鸿渐这里他是失败的,在赵辛楣那里,她也是失败的,因为她或许远没有想到赵辛楣脱身的如此之快,所以才有了小说后期,在香港时,她对赵辛楣那极尽谄媚的姿态,在读者看来,与她高贵的大家闺秀模样早已相去甚远,反而觉得艳俗不堪,更别提她发国难财时方鸿渐都为她羞耻的境况。
至此,苏文纨,最终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夫人”,和她的高贵,划下了一个句号。
如果说苏文纨是上海纸醉金迷下的霓虹灯光,那唐晓芙便是映在浅浅池塘上的清纯月光,皎皎无暇。
每个人看过《围城》的,都可以看到钱钟书对唐晓芙的偏爱,虽然在对她的外貌描述上,并没有把她写的美貌动人,和苏文纨相比起来,唐晓芙的美或许不值得一提,但是她却有苏文纨所没有的单纯与可爱,在末尾的时候,钱钟书老先生是这样夸赞她的:
但是在看书前,和朋友的聊天过程中,朋友说方鸿渐就是个渣男,所以直到苏方二人关系破裂前,我还一直以为这或许是讲这个时代下的爱恨情仇,一个完美的存在嫁给了男人后所遭遇的不完美的待遇,所以当时理所当然的想着,故事情节的走向是否是三个人的情感纠葛。
然而,我把这本书的内核想得太简单了,这样完美的一个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存在意味着会改变,改变多少会有破坏的趋势,因此,这样一个完美的人,作者怎么可能让她凋零,也难怪书后的附录中,杨绛先生也提到:“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
所以,在前期故事中,即使唐晓芙已经爱上了方鸿渐,但苏文纨又怎么可能放过方,因为对于苏来说,她所得不到的东西,她就要毁掉,这样的性格也就导致了她会在唐晓芙身边说方鸿渐的坏话,有这样的一个人从中作梗,即使唐晓芙再爱,又能如何,她也能只放手,因为对于这样她来说
而明显方鸿渐也不属于这一类人,即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最后,她也还是会淡出这个故事,成为方鸿渐心里永远的白月光。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切的结局源于方鸿渐的犹豫不决,他的飘忽不定,若是他能及早切断和苏**这样似是而非的感情,倒也不至于落得这般地步,也不会就这样郁郁寡欢的离开上海,去了三闾大学开始另一段人生。
既然已经说完书中两个主要的女性人物,也一起把孙柔嘉写了,孙柔嘉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所以还稍微写得多一点点。
孙柔嘉登场之时,我只觉得这应该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罢,也不知道钱老先生给她起这一名字的灵感是不是来源于《烝民》这首诗词,因这里面有一句是
意思是仲山甫贤良有德,温柔善良,而至于“令仪令色”这一句作者却并不符合孙柔嘉的外貌描述,书中是这样写的
这样一对比,和苏文纨的清冷高贵,唐晓芙的清水出芙蓉对比起来,孙柔嘉确实并不起眼。
在前期直到他们订婚前,在我眼中,我都觉得孙柔嘉应该就是一个可爱的女子,特别是她在教学过程中被大学生嘲笑时的戏码,更加加深了我对她的柔弱,性格胆小的印象。
若不是赵辛楣一直在书中提醒方鸿渐孙柔嘉其实是一个有心机的人,她的一系列行为,在我看来都只是一个单纯的表现,这里和方坐车时形容看到的一个涂满粉底的女学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方鸿渐形容这女学生“假的天真”,却也没想到孙柔嘉也同样“假的天直 ”。
在很多人看来,孙柔嘉的一系列行为看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甚至觉得有些单纯可爱,在坐船时她问方鸿渐有没有看过大鲸鱼,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纯真的小女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幻想;陆子潇给她写信时,她也只是跑来求助于方鸿渐,希望方鸿渐可以给她出主意,然而孙柔嘉比方更清楚要怎么应对,她只是想在方面前营造一个不谙世事,万事需要依赖他人的形象,这在后面方鸿渐也意识孙柔嘉其实比起他来更有主见,也更有野心远不是之前所表现出来的小白兔形象。
再到后面孙方二人在路上被李陆二人遇见时,显得更有心机,一方面表现的像是恋情被撞破恋情一般羞怯,一方面则顺水推舟和方鸿渐表白,那时的方鸿渐原本在唐晓芙身上就已经耗尽了感情,而此时的他对孙柔嘉其实也略有好感,再加上李梅婷等人在一旁添油加醋,方也就自然而然的答应了。
这里有一个细节是,孙闭上了眼睛等方吻,方却自顾自的说“希望你不要后悔”,方其实对于这一段感情是没有防备的,就读者来看,赵辛楣前脚刚愤而离走,孙方就徒然订婚,让人感觉也是显得过于突兀,若是细细想来,恰好是没了赵的存在,孙也就表现的更大胆了,从后文他们结婚也可以看出,孙柔嘉并不喜欢赵辛楣,赵这人太精明,孙的所有动作在赵看来都太过小儿科,有他在,方鸿渐也就更难控制了。
后面方因没有拿到聘书,孙柔嘉便和他一同回了上海,这一路上可以看出他们是有感情的,至少从读者看来,孙柔嘉对方鸿渐还是带有寄望,而方也觉得这样平淡一生也是挺好的。
婚后回到上海,两家人对这两个人的结合也是互相嫌弃的,一个是两人的家境其实都没有很好,在婚前两家都觉得攀上了高枝,另一个是有了苏唐二人的对比,方家老先生和老太太自然觉得孙和他们比起来是天差地别,也就导致孙柔嘉也不愿意多和方家有过多的纠葛,而更愿意和她的姑姑走在一起。
其实,究其原因和孙柔嘉的重男轻女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孙家对孙柔嘉可以说是不怎么过问的,包括婚姻也没有过多的干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也就导致了孙柔嘉急切的想要逃离这个家庭过去的自己被家庭所忽略,现在的她只想找一个自己能够控制住的人,所以她从初遇方鸿渐时就在不停的评估着,她也自以为是可以控制住方鸿渐的,只是她也没有想到方鸿渐心里早有了一个唐晓芙,方鸿渐即没有向她期望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有为之人,也没有打心底的真正爱上她,更别提方家的两个弟媳也是处处叼难她,丈夫的不争气,夫家的迂腐,也是他们两人时常吵架的导火索。
孙柔嘉对方鸿渐是有感情的,我对孙柔嘉其实并不讨厌,虽然她在追孙的时候确实是甩了一些小手段,但是她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对方鸿渐是有感情的,从她时常叮嘱佣人照顾好方鸿渐也是可以知道,只是她把夫妻生活想得太简单,加之丈夫的懦弱,又有姑妈和赵辛楣的对比,也就愈发对方鸿渐感到失望。
在结局,作者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结局,最终他们必是不会离婚的,一是方鸿渐的性格本就摇摆不定,二是孙柔嘉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对方是抱有感情的,他们都陷入了彼此的围城,出不来也逃不掉,或许,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围城吧。
至此,主要的三个女性人物都说完了,接下来是两个主要的男性角色,方鸿渐和赵辛楣,先说下赵辛楣吧。
其实赵辛楣应该算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了,从他出场之时我便对他讨厌不起来,前期故事中,他唯一的存在感就是为了苏**争风吃醋那一段,反而显得他这个人执拗又可爱,抛开这些情节去和方鸿渐对比,赵却是书中活得最通透的一个人。
他的性格一直是我最羡慕的那种性格,能够做到及时抽身的同时又能放远未来,相比方鸿渐的优柔寡断,赵的每次决定和选择都是深思熟虑而又果断的,所以他的事业上的成功是必然的。
从感情上来说,当他知道苏**只是把他和方鸿渐当成玩物时,虽然有愤怒和遗憾,但是在感情这一方他本就处于劣势,加上他这人原本就活得豁达通透,便也是及早抽出了身,但是内心对于苏**还是留有一丝感情的,这个在三闾大学他遇到汪太太是有迹可寻的。赵方二人唯一相似的应该是在处理感情这件事情上了。
对待失恋时虽然二人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对于那些一段模棱两可的感情,他也一样显得犹豫不决,特别是在遇到沈太太时,明知这样的感情是不允许的,还是对沈太太动了情,但却也不愿意断掉这样的念头,最终也是因为这一层原因才愤而离校,前往重庆。
而他感情的归宿也和方鸿渐一样,方鸿渐在唐晓芙身上耗尽了感情,赵辛楣则把自己小半辈子的感情倾注在了苏**身上,最终的结果也是找了一个适合结婚的人过了日子,在感情上,他们兄弟俩一样是输家。
但在事业上,赵却比方来得更加深谋远虑,虽然在选择三闾大学的时候多少有一些因素是苏文纨嫁给了曹元郎,但在书中他所表现出来的睿智,谋略都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被汪太太故意构陷,高松年和汪处厚误会时,他也是二话不说的就离开了这所大学,前往重庆谋求仕途。
所以,赵辛楣的性格相信看过《围城》的人基本上都会喜欢,机智幽默,对待感情又专一,若是女生,也会倾心这样的男生。
再说他在书中的作用,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推动者,书中方鸿渐的两次变迁都和赵辛楣有着很直接的关系,第一次是赵辛楣误以为方鸿渐喜欢苏文纨,为了把他调离上海,把他推荐给了三闾大学,而后阴差阳错的也跟着方鸿渐去了大学,这是第一次变动;第二次变动是赵辛楣离开三闾大学后留在方鸿渐的一本书导致了方鸿渐被学校排挤从而离开了三闾大学,当然,方鸿渐和孙柔嘉的结合一定程度上也有赵辛楣添油加醋的成分所在。
纵观全书,赵辛楣可以是贯穿整本书的一个配角人物,他的作用不仅是推动剧情的发展,一方面也是用以衬托方鸿渐的无能和失败,也因此,赵辛楣的性格才会如此惹人喜欢,方鸿渐此生最幸运的,或许就是遇到了赵辛楣这位挚友吧。
最后再说方鸿渐吧,其实从上面几个人物的分析来看,我们大体就知道方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优柔寡断,性格上浑浑噩噩,就好像赵辛楣所说的:“你这人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一句话就点明了方鸿渐人物性格。
你若说他讨厌,但你在读完整个故事后,他在书中做的不好的也只是在对待苏唐二人时,感情的处理没有当断则断,所以导致了他爱情的悲剧,至于假博士一事,也没什么值得可令人讨厌的点。
方鸿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中西方文化有着巨大冲突的时代,也是新旧文化交换的动荡时代,所谓复杂的文化和时代衍生出复杂的人物性格,这便是方鸿渐。
方鸿渐出身在一个传统思想的家庭,父亲是前清朝举人,书中在一开始时也说了方鸿渐在未出国前是一个各方面都传统保守之人,而从国外回来之后,他的思维与生活都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思想,而这与他骨子里的旧文化是相冲突的,处在这由文化构筑而成的围城,他没有办法去完全适应及改变自己,于是他干脆放弃挣扎,随波逐流。
回国后,托了周家人的人关系进了银行工作,之后也是在赵辛楣的推荐下才得以去三闾大学任教,再到后面从三闾大学回上海后所就职的工作也是赵辛楣推荐的,他并没有主动积极的去寻求自己的生活,无论怎么变化,他都始终依附于其他人。
他有反省过吗?有的,但是他并没有实际去行动。就好比在三闾大学时,他没有接到下半年的聘书,他在心里想着一定要去找高松年理论一番,还准备了辩驳高松年的满满的说辞,然而事实是,他没有这样去做,一方面是他自己没有勇气去对抗,另一方面也是听了孙柔嘉的话,在出走之后收到高松年来的看似抱歉实则嘲笑的信件后,他也只是把气得把信件揉成纸团丢给了孙柔嘉,愤愤不平,换做现代的话来说,多少有点无能狂怒。
而在书的结尾中,孙柔嘉让他去姑母公司上班时,他愤怒的说道他才不愿意做资本家的走狗,可是他又可曾想到,他当时所上班的周家银行也是地地道道的资本家,所以孙柔嘉也只是骂他“懦夫”,他也无话可说,无可辩驳,只是无力的躺在床上,听着时钟滴答滴答的敲响。
或许,方鸿渐把这个社会想得太单纯,当我们踏出社会时,我们才会意识到现实世界是充满着虚伪与荒唐的,因为需要我们去打理的不止我们的生活,还有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方鸿渐则是这躺时代列车中顺势前行的人,被时代的洪流推着向前走,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甘于同流合污又要趋炎附势,不屑于小人模样却又酸溜溜的,想抗争又畏缩,注定了他这悲剧的一生。
其实,钱老先生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应该也是把自己的一些经历或是思想的矛盾附加在了方鸿渐身上,钱老先生所生活的时候也正好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一个时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出身于传统的家庭,也曾去国外留学归来,兴许是他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文化冲突,也曾经迷茫过,于是,他透过方鸿渐这个人物,写出了他对当下社会的不满,讽刺这个社会上那些迂腐的校园氛围,也嘲笑这个时代下的人总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新文化,人也变得世俗起来。
正应了赵辛楣的话“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那个时代下的人,大抵也是如此吧,他们只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他们还没有时间去消化突如其来的新西方文化,就被迫去接受这样的冲突,有些人选择顺应时代的潮流,像孙柔嘉和她的姑妈,有的人选择委曲求全,像方家先生,而有的人则在这个漩涡中摇摆不定,如方鸿渐。
如果折射到现实生活中,其实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方鸿渐的影子在的,有时候我在看书时,总觉得方鸿渐像极了自己,渴求安稳但是又不甘安稳,觉得自己在未来应该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可是事实告诉我,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来平凡,一辈子兴许也就是个普通人。
他的正直,他的懦弱,他的愤怒,他的无能,他的理想,他的迷茫,我们都曾经或多或少的体验过,就像一个人生的缩影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并不讨厌方鸿渐,反而有点惺惺相惜之感,有些时候,他恰好代表了这个社会一部分的人,一生中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终其一生,也就是成为了社会里面那80%的普通人,毕业,工作,结婚,生子。
故事里面方鸿渐的结局我们不得而知,对于这样看似仓促的结局,实际上更加符合我们的现实生活,因为他往后的生活,大抵也是如此平淡的度过,按方鸿渐的性格,是不会和孙柔嘉离婚的,然后再去找赵辛楣,再陷入下一个循环。
再就没什么可写的了,其他人的也不想多做分析,但是里面的每一个配角都是为了故事而生,而不是强行加入来引起戏剧冲突,他们的每个人的性格在方鸿渐赵辛楣眼中,都被刻画的入木三分,都是值得去细细品味的。
最后要夸一下钱老先生的文笔,我真的太爱了,除了人物刻画外,语言诙谐幽默,特别是里面的比喻,真的是值得好好一读再读,有兴趣看的话,请一定要细细品品钱老先生对一些人物形象,还有一些周围环境的描写,你会发现每一处都让人惊艳。
《围城》中,赵辛楣为什么对方鸿渐那么好?是真的对方鸿渐好吗?自始至终他好象没帮什么真正的忙。
《围城》我看过好几遍,是以方鸿渐求职谋生和追求爱情为主线贯穿始终的。如果说主角是方鸿渐的话,那么我还是比较喜欢其中的配角赵辛楣。赵辛楣有钱,豪爽,儒雅,大气,但又不失精明,他对朋友讲义气,为人大度,还有因为他看重感情,所以交际广泛。 我认为方和赵之间还是存在着深厚的友谊的。 他俩友谊的开场是为了赵文纨**一直争风吃醋。等到赵辛楣看出方鸿渐喜欢的不是赵文纨,而赵文纨最终嫁给曹元朗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化敌为友,开始欣赏对方了。赵辛楣介绍方鸿渐到三闾大学任教。(尽管当时是为了把方鸿渐从苏**身边调离,才暗地里介绍的,我个人认为这一点赵辛楣很可爱!)在去三闾大学途中,赵辛楣对方鸿渐处处照顾,而方鸿渐看起来全无生活应变能力,记得赵辛楣揶揄方鸿渐的那句话,说‘你不讨厌,但是全无用处。’这句话太精辟了,所以印象很深,这同时也是我对方鸿渐的印象。 方鸿渐和孙柔佳在香港注册结婚,也是依赖于赵辛楣的慷慨资助,并且赵辛楣甘当他俩的生活顾问。很是仗义! 小说的结尾,方鸿渐最终决定离开的时候,同样是由于赵辛楣在重庆向他发出了召唤,这样看方鸿渐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几乎都有赵辛楣的影子,所以赵辛楣对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而在一次次的患难中,他们两人最终积累下了深厚的友谊,我相信这是份很深的感情!
这个答案,我写了一个小时,希望你能满意!
好了,今天关于“围城配角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围城配角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