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大师阵容怎么搭配的

此文根据美国专职作家兼出版家和资深历史研究者:史蒂夫J斯皮格内西的著作《意大利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科学、政治人物排行榜》,本人根据百度略有改编或者删减。

四十九,朱塞配·威尔第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Verdi),意大利作曲家,1813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13岁开始学音乐,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共写了 28部歌剧,7 首合唱作品。

我毫不犹豫地宣布,从新颖性、知识性和音乐审美上来说:威尔第这部最近的作品是最棒的。我如实地告诉你们:我无法用语言表述这样一个可贵的作品对我所产生的奇迹般影响,特别是人们能欣赏到真正的美丽,这让我非常喜悦。我发自内心的祝贺创作者,他必定会以他自己精彩、杰出的音乐作品而声名远扬。——意大利指挥家安吉洛·马里安尼在1852年8月15日,评论威尔第的《弄臣》时说到。

朱塞佩·威尔第逝世后20天,位于意大利米兰的著名歌剧院上演了一部音乐会,以表示对这位伟大作曲家的怀念。在具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大厅上演的这场音乐会包括序曲、合唱、前奏、二重奏和四重奏,都是选自威尔第的杰出作品,演出所筹集到的资金被用来在朱塞佩·威尔第那个著名的的庄园“安养之家”前树立起他的一个纪念碑。在一位伟人去世之后,能享受到这样崇高的纪念待遇实际上是不多见的。而来自1901年1月29日斯卡拉歌剧院的纪念仪式则更是光彩夺目——指挥有阵容多达200名成员的乐队和合唱团的是意大利指挥家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在威尔第著名的《弄臣》四重唱部分扮演大公角色的是著名的男高音恩里克·卡罗素。1901年初,87岁的朱塞佩·威尔第在米兰突患重病,他日益恶化的病情受到全国关注。意大利国王和王后时时发来电报,探询具体状况,他所下榻的宾馆在靠近前门的公告栏里贴出了他的病情汇报(有些甚至具体到了他的心率和呼吸次数)。威尔第的传纪作者玛丽·简·菲利普斯·马特慈总结了他为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非同一般的社会关注:连国家元首都没有得到过威尔第这样高的待遇,他被公认为是一位艺术家、一个模范公民、一位慈善家。

他给意大利这个国家、欧洲及整个世界的后人留下的财富有:音乐慈善、爱国心、美誉、文雅和理性。他曾经是,也将永远是一股强大的动力。朱塞佩·威尔第在很小的时候,大约七、八岁时,他的音乐天赋就表露出来了,在那时候任何乐器的声音都会让他着迷。威尔第在18岁的时候被送到了米兰,本来希望他能够入读音乐学院,可是因为年龄的问题申请被驳了回来。不过威尔第仍在米兰这个城市待了三年,师从当时的作曲家文森特·拉维格纳,因为后者的音乐创作已经被搬上了斯卡拉歌剧院。

1836年,23岁的威尔第回到家中,娶了玛格丽娜·巴丽慈为妻,并成为布塞托市的音乐大师。威尔第的家庭生活早期并不幸福,因为他的二个儿子和妻子在随后的生活中不知道什么原因都相续死亡。因此威尔第的音乐作品中,其作品旋律的变幻多姿和复杂实际上就是在抒发他心灵中的沧桑和起伏……在威尔第的早期创作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首为罗斯尼的歌剧《西维里的理发师》谱写的序曲。威尔第的传纪作家乔治·马丁说:“在1882年要将一首序曲换到歌剧上并不像现在这样随意,因为当时几乎就没有这种概念,一般含有经典之作的标准剧目是不能够被随便篡改的。”

威尔第其它早期的作品(在《奥拜尔托》之前)还包括一部分为8乐章的清唱剧,名为《索尔的疯狂》,以及一篇为乐队、男高音和独奏笛子创作的曲目,是以第70首圣歌为基础的。1839年11月17日星期日,朱塞佩·威尔第的第一部歌剧《奥拜尔托》在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正式上演。虽然这部作品受到了欢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因为威尔第这个时候正陷入在失去孩子和妻子的巨大悲伤之中;所以他的第二部作品《一日国王》在上演后并不成功,甚至遭到了部分观众的一片嘘声。一直到他的另一部歌剧《那布罗》上演才重新受到了欢迎……

其后威尔第重新恢复了创作的信心和激情,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探索和创作出热情四溢的伟大音乐作品来,实际上他也的确是做到了这一点。在随后50年的创作生涯中,威尔第的作品可进行三个鲜明的划分:·早期作品:这段时期的作品包括《奥拜尔托》(1839)、《那布罗》(1842)《伦巴第人》(1843)、《厄尔纳尼》(1844)、《阿尔齐尔》(1845)、《阿拉提》(1846)《麦克白》(1847)、《强盗》(1847)、《海盗》(1848)、《列尼亚诺战役》(1849)《路易莎·米勒》(1849)和《斯蒂费里欧》(1850)。·中期作品:《弄臣》(1851)、《游唱诗人》(1853)、《茶花女》(1853)《西西里晚祷》(1855)、《西蒙·波卡奈格拉》(1857)、《阿罗多》(1857)、《化妆舞会》(1859)、《命运之力》(1862)、《麦克白》(1865)、《唐·卡罗》(1867)《阿依达》(1871)、《弦乐四重奏》(1873)和《安魂弥撒》(1874)。晚期作品:《奥泰罗》(1887)、《法斯塔夫》(1893)和《感恩赞》(1898)。

朱塞佩·威尔第的曲风活泼善变、充满热情、引人注目、精力充沛、慷慨大方、活力四射而又复杂变幻。他让意大利举国上下的人们都对他的音乐着迷和热爱;在他死后,意大利再也没有哪部歌剧能像他的作品音乐取得划时代的影响。从威尔第的一些信件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一个有着独立思想、丰富情感、卓越音乐才能的人,威尔第实际上将他个人的所有才华和精力都奉献给了音乐。很难解释出威尔第的作品为什么经久不衰,或许因为参考他优美旋律中情感抒发来感受饱满的热情,或许因为他很重视曲子和歌词之间的张力,以便人们能够充分领悟到人物的行为和表达,有或许是因为他打动人心、绕梁三日的配乐——但是这些其实都不足以完全证明他历久弥新的魅力。无可非议的是:朱塞佩·威尔第是意大利历史上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的作品达到了歌剧艺术的顶峰。后来的作曲家们实际上都很难再能够超越他的成就;或许只有这一点可以作为解释他有如此影响力的最简单的理由。

1897年,在威尔第第二任妻子朱塞平娜·斯特雷波尼去世之后,威尔第在在米兰建立了“安养之家”,为作曲家、歌唱家和音乐家提供休憩之所。他将所有从歌剧表演中获得的版税全部投入进了这个“家园”。“安养之家”直到现在还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有100多个音乐家住在那里,其费用完全来自朱塞佩·威尔第的那些音乐作品所创造的收入。下面这首诗是1846年安德里亚·马非为威尔第所作,当时尔第虽然年仅33岁,但是因为他的一些音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爱国之情,他已经成为全意大利国人心目中的偶像;

致朱塞佩·威尔第,意大利的荣耀

新鲜的是那甜美、天使般的画面:

新鲜的是那温柔、纯洁的旋律……

你将快乐与喜悦带进了灵魂深处……

你已经成为意大利音乐的心,

你活在、你统治者每个人的心灵,

当你诠释出剧烈的情感时因为你、新生的树叶也在摇曳……

你有什么害怕的?

你就站在荣誉的顶峰“威尔第”与“胜利”的字眼是缠绕一起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前后所涌现的优秀人物排行榜之四十九

2016年3月4日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