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烟烟罗在哪(阴阳师凤凰火在哪刷)

南唐后主李煜,在位15年(961-975年),即位于风雨飘摇之时,国灭于城破被俘之际,身死于词赋沧桑之后,为帝则不够一哂,为词则千古一雄。软禁三年,从贵为国君到国灭身死,李后主词作除抒发思念故土,离愁别恨之外,另有《破阵子》一首,罕见总结自己的国破之因,政权衰亡密码,但为何曲解千年,无人破译?是多维时空造成的吗?亦或是统治者明知如此,无力回天?还是另有曲情?

四十年家国,三千里路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该‬词‬网上‬通常‬的‬释义‬为‬:四十年历史的‬南唐‬,幅员辽阔。宫殿高耸‬与天际连接‬,皇‬宫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哪里‬经历过战争‬呢?自从做了俘虏,身形‬消瘦,两鬓斑白。记忆最深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乐队还在演奏着别离的乐‬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通常的理解是,此词上阙‬写南唐曾有的繁华,不曾经历过战乱,下阙‬写国破的惨状与凄情;饱含了对故国的留恋与亡国的悔恨。

事实上‬,上阙‬完全‬被曲解。四十年的建国史,三千里的国家,值得李煜夸耀吗?“龙楼凤阁连霄汉,玉树琼花作烟萝”,是对南唐繁荣的描写吗?而烟萝二字则是解开密码的钥匙,什么是烟萝?

第一个错误是,词的上阙完全是李后主在表达深深的自责,绝无描写景物、甚至吹点小牛的意思。

南唐传国三帝38年(40年是概数),这段时间真心不算太长。疆域最大时大体在现在的江西,江苏南部,福建西部,按照从上海附近经南京经南昌到福建西部,弧形长度可达1500公里左右(南北直线距离则在600公里左右),可见三千里非夸张,确是实指。即便如此,国土面积相对于整个江南,以及北方的后周、宋都无法相比。这些事实——40年的帝业,割据一方的政权,李煜并无资本可以炫耀。另一方面,李煜作为被俘软禁的末代皇帝,并无情绪和心情来自我吹嘘。对于不堪回首、以泪洗面的李后主,焉能洋洋洒洒,尽述故国繁华?事实上,他在词中写的很清楚,"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愿回想灭亡的国家。考查所有他亡国之后的词作,除了描写梦中情景的《梦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描写故国的,实际只有"雕栏玉砌"四字而已。

另外,凤阁龙楼、玉树琼花不仅不是南唐繁华,而且根本就不是什么好词。因为这些典故本就是亡国之兆,是距李煜300多年的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的故事。南朝陈的亡国之君陈叔宝,为贪图享乐,他在南京玄武湖畔兴建极为宏伟瑰丽的“临春”、“结绮”和“望仙”三阁。陈后主自己住在临春阁,龚、孔二贵嫔住在望仙阁,贵妃张丽华住在结绮阁,每当美女在窗口出现,大家抬头仰望,都惊为天人。这就是李煜词中所谓的“龙楼凤阁”。另外陈叔宝于宫中创作《玉树后庭花》曲,曲调甚哀,他写的同名诗如下: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丽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该曲就是在当时也被认为不吉利,更被后世认作亡国之音。唐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白也留下了"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之‬句‬。‬李煜当然知道这些事和典故。何况与李煜与南朝陈一样,都是定都南京,同在玄武湖畔。《玉树后庭花》词曲传世及南陈灭亡以后,“玉树后庭花”一词就成为对亡国之君的讥讽之语。李煜在自己的词中使用“玉树琼枝”,就是明明白白地承认自己和陈叔宝一样也是亡国之君,这是多么痛的表达!

第二个错误是“烟萝”的意思。是形容树木繁茂、烟聚萝缠?错。烟是指烟气缭绕,仙气飘飘。萝就是松萝或称女萝(见图片),地衣类攀附植物,一般生长在松树、崖壁上。由于生长在深山密林、人际罕至之处,也就和仙人联系在了一起,往往被借用指代仙人隐居之地或指幽居之所。“世数今逃尽,烟萝得再还。” “脱身离网罟,含笑入烟萝”等诗句的“烟萝”均是名词不是形容词,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李煜词中的“烟萝”就是指仙气飘飘的幽居之所,也就是现代一般用“世外桃源”表达的意思。

阴阳师烟烟罗在哪(阴阳师凤凰火在哪刷)插图

所以,解决了这两个错误,也就终于解开李后主的亡国密码,李煜的自我批评就是这句:“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四十年的基业(不算长),3000里路的国家(不算小啊),亡国在我的手里,什么原因呢?雄伟的楼宇,皇家的园林,动人的歌舞,这些都是亡国之兆啊,我却自我陶醉,自我麻醉。自以为联接霄汉的楼宇,实则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闻也不管人间疾苦;自以为生活在世外桃源,实则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不懂也跟不上外部世界的潮流和发展(包括军事),识得干戈之日,就是归为臣虏之时!(多么痛的领悟)

P.S. 后世有没有人破译李后主的密码,有没有汲取教训,不得而知,但的确有人重蹈覆辙。800年后的清朝,英法联军进犯京畿,当僧格林沁的七千蒙古铁骑挥舞战刀,冲向敌人的枪口炮火中时,历史仿佛再次奏响了李后主的悲歌,几曾识干戈!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