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塘下中学创建于1956年,是塘下片区首所高中。学校现坐落于美丽的大罗山南麓塘下韩田村,系省文明单位,省重点中学。校园占地面积228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学校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硬件条件已达到省一级重点中学的标准。
塘下中学前身是瑞安县第三初级中学。1956年春,原瑞安县文教局拨款在场桥小学礼堂后侧建两个教室,8月,经考试招收初中新生100余人,分甲、乙两班。学校行政由场桥小学校长郑日形兼管,按当时初中每班2名教师的编制标准,县文教局调派宋维远、林国华、林德贤、沈敬蝶等4人为瑞三初首批任课老师。宋维远任初中教导,负责教学工作,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暂由场桥小学教师兼授。开学不久,校址即迁往海安东门,利用原双穗场场公署旧地,改建成教室、宿舍、厨房等用房。原春季在场桥小学礼堂后侧建造的两个教室,划归场桥小学。
1957年秋,招收初一新生二个班。9月,县文教局又调派4位教师来校,校长未任,由徐怀珍任教导,负责学校工作。
1958年3月,县文教局调杨路禾同志任校长。上半年,政府拨款在场公署内新建平房一幢,计有4个教室。秋季扩大招生,招收一年级甲、乙、丙三个班,全校学生人数有400人左右。同年秋,塘下区小招收附设初中两个班。1959年,区小又招初中2个班,丽岙也办起了华侨中学,招初中一个班。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学校推行勤工俭学制度,瑞三初的校门两侧墙上,写着“勤工俭学”四个大字,每字近2米见方。学校办农场、畜牧场。由于片面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度出现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过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959年,塘下区党政部门规划将仙岩建设成文化区,决定在仙岩办一所全区性中学,将海安瑞三初迁校,塘下区小附设初中班和丽岙华侨中学一起并入。是年2月,瑞安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任命杨路禾同志为塘下中学校长。
1960年,塘下中学开始在仙岩建校。当时,瑞三初仍在海安,也名海安中学,华侨中学尚未并入,仍在丽岙。1960年2月,中共瑞安县委任命杨路禾同志为海安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周光澄同志为海安中学副校长,陈安民同志为丽岙华侨中学副校长。4月,中共塘下区委为了加强文教战线的领导,决定由区委书记李福同同志兼任塘下中学校长。这一年,塘下区小附设初中班的全体学生和海安中学部分学生到仙岩上课,以仙岩寺为校舍,同时建造了有十二个教室的教学大楼。师生共同参加建校,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秋季,除向塘下全区范围内招收初一新生之外,又向瑞安城关招收初中新生。同年,首次向塘下区内招收一个高中班,塘下中学的规模空前扩大,有仙岩本部和海安分部,班级总数增到21个班,教职工有80余名。
1961年上半年,仙岩塘下中学新教学大楼建成,丽岙华侨中学随之并入。暑期,海安分部并到仙岩,塘中完成并迁校任务。这一年,学校贯彻执行党中央有关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高中停办,上年招入的高一学生,并到瑞中,初中招生减少到三个班。经济困难时期,流生甚多,再加上部分学生下放劳动,到1962年上半年, 在校学生减少到只有10个班级,教职工人数相应缩减。相仿的规模,保持到1966年。
六十年代前期,学校开始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简称五十条),明确学校工作应以教学为中心,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安排教学、生产劳动和生活,党的教育方针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造反派组织成立,学校领导“走资派”被靠边站,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联铺天盖地。不久,县委派工作组进驻学校,组长王金松同志。学校停课闹革命,处于混乱状况,连续三年停止招生。
1968年4月,复课闹革命,学生陆续回校复课。当时未有正式教材,所谓闹革命,是批判“走资派”,批判“智育第一”、“业务挂帅”、“白专道路”,连学校以教育为主的三中心(课堂、教师、课本)也受到批判,片面强调以社会为课堂,搞开门办学,教学秩序仍然混乱。秋季,仍旧停止招生。
1969年,各公社纷纷兴办小学附设初中班,塘下中学解体,大部分教师到各公社附设初中班任教,一所全区性的塘下中学更名为仙岩公社中学,只负责招收仙岩公社的学生。秋季,招收两个初中班,学制缩短为两年,学校的教学工作由许季康老师负责。
1970年8月,蔡振华同志奉调来校,负责恢复一所全区性中学,校名为“塘下联社五七工农兵中学”(简称塘下联社中学,塘下五七中学,或仍称塘下中学),校址设在仙岩寺,原属塘中的教学大楼划归仙岩公社学校使用。70年春季,初中招生一个班级,编为第三排。
1971年初,宋志恳副校长主持塘中工作,蔡振华同志调离。春季继续招初中2个班,秋季招高中2个班,创办两年制高中。
1972年,废除校长制,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县委任命塘下区委书记彭克兴兼任塘下联社五七工农兵中学革委会主任,宋志恳同志为副主任,主持学校工作,金陵、徐怀珍等七人为革委会委员。
1974年8月,宋志恳同志调往温师院。
1975年6月,县教育局调叶成庚同志来校主持工作。
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遭受十年动乱的学校进入复苏阶段。1977年,正式撤消学校革委会,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整顿校风、校纪,恢复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事业重新获得生机,高中招生的班级数和学生数均逐年扩大,1978年秋季招高中新生4个班243人。
1978年暑假,叶成庚同志调离,曹经国同志任副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因校舍拥挤,1975、1977、1979年,塘下五七学校分别只招收高中新生两个班。1981年秋季,高中招生出现危机,原计划录取的四个班新生,大部分没有来校注册,虽然上级教育部门发文重申,坚决不允许初中毕业生“回炉”,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初中毕业生不愿读普通高中,致使塘中高中招生班级数又减为2个班。
1978.8—1984.8曹国经担任塘中校长:
1981年,在塘中历史上是转折的一年。是年夏初,僧人和善男信女在校礼堂(原是仙岩寺大雄宝殿)摆设佛坛,晨钟暮鼓,佛事不段,严重影响和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有关领导部门考虑到仙岩是风景区,因旅游、文化诸事业和佛教的需要,仙岩寺院将重新修建。瑞安县教育局党组和塘下区委商定,决定塘中校址从仙岩寺迁出,在塘下镇邵宅村建造新校舍。从1956年瑞三初建立,塘中经过25年历史,校址几经易地,到1981年仍无正规的校舍。1981年,在塘下邵宅村建北教学楼。1982年、1983年和1984年,分别建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厨房和南教学楼。1986年再建学生宿舍。1991年和1993年两次建成教学实验大楼。1995年建成简易体育馆。至此,学校占地33.8亩,校舍总建筑面积6210平方米,塘中的校园已初具规模。
1984.8—1987.2戴宗敏担任塘中校长。
1985年,普通高中学制向三年制过渡。翌年,首届三年制高中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升学率22%,打破了由于初中毕业生中考被重点中学先择优录取,塘中近几年二年制高中应届毕业生高考无望的局面。随后,塘中高考录取人数逐步增多。
1987.2—1990.2钟锦焕担任塘中校长。
1987年,根据县控制普通高中,发展职业高中的意见,秋季招生除招收普高2个班外,首次与塘下区乡镇企业联办财会专业职业班一个,学制两年,开创了塘中的职业高中教育。1987年6月,学校举行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此后,学校教代会形成制度,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在办学中的主人翁作用和学校工会的参谋与桥梁作用。
1988年,瑞安市教委批复同意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由瑞安市教委聘任,教职工由校长聘任。
1990.2—2008.8赵永生担任塘中校长。
1991年,学校被温州市教委列入继省重点中学之后第二梯队的14所普通高中之一。
1992年,因瑞安撤县建市,塘下区中学改名为瑞安市第三中学。时任校长赵永生提出以“团结、民主、求实、创新”为新校风,口号是“同心同德、锐意改革,把我校办成市一流学校”。
1993年,瑞安市教委批准我校在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实施“教职工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与瑞中、任岩松中学等五所学校率先全面推行“三制”改革。是年,瑞安市教委对学校进行全面综合督导评估,学校被评为二级,在瑞安市非重点高中中属于首位。同年,瑞安市人民政府命名学校为瑞安市文明单位。学校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规模不断扩大,面貌日新月异。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1993年底,瑞安市规划局组织召开了《瑞安市三中学校总体规划》会审会议,原则通过学校的总体规划机方案。据规划,学校规模24个班级,占地48.6亩,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扩建一座图书阅览大楼、一座实验楼、一座健身房、餐厅和教工宿舍等,总建筑面积达11780米。
1994年高考,创学校高考历史记录,应届毕业生上线66人,录取55人,上线率47、37%。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初中毕业生激增,学校的办学规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03年,校长赵永生启动新校迁建工程。由于上级支持,经多方努力,特别是以赵永生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殚精竭虑,日夜兼程,占地228亩的新校舍在韩田动工兴建。
2004年8月,学校的一个段开始在新校上课。
2005年8月,塘中整体迁建工作完成。一所占地228亩、功能齐全、大气而又精致的现代化校园凭借塘中速度,悄然矗立在塘下人民面前。
2008年8月,唐伟丹同志任校长。2009年8月,木康高同志任校党支部书记。学校开始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与镇海中学深度合作,创办镇海中学塘中实验班;成立塘中教育基金会等。同时开始大手笔的建设:购买校车;安装大屏幕led;建设校史馆、教师书吧;树校训石、陈傅良像等,校园文化日新月异。
2010年,学校成功创建为温州市现代化学校。
2011年,学校成功创建为温州市数字化校园。
2011年7月,学校更改校名,复名塘下中学。借校友力量成立塘下中学教育基金会。
2012年8月,王国强同志任塘中校长。时值全省高中兴起省一级、二级特色示范高中创建热潮,王国强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全力以赴,积极开展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创建工作。塘下作为瓯越文化的典型代表,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王校长带领塘中人传承永嘉学派的“经世致用”思想,以“厚德崇文,经世致用”为校训,以“勤奋、严谨、创新”为校风,努力贯彻“厚德崇文心致远,经世致用实为上” 的办学理念,全面建设“品德厚实、知识扎实、理想朴实、工作务实”的“实文化”,以“培养具有务实担当意识、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为育人目标,以“创办学特色鲜明、示范作用彰显、服务当地社会的现代化学校”为办学目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三级重点高中”、“省语言文字示范校”、“省示范实验室”、“温州市现代化学校”、“温州市数字化校园”等荣誉称号,为塘下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校友遍布国内外,不少塘中人在科技、教育、行政、工农业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在条战线上,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各自绽奇葩”。塘中人将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塘下人精神,内强素质,外塑形象,锐意改革,不断进取,以勤奋扎实的作风为创建“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温州名校”而努力。
以上资料 来自 塘下中学 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