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唐伯虎,很多人能想到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江南才子。世人众星捧月,身边美人如云。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的一生,家道中落,命运多舛,落魄而死。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历史真实版的唐伯虎又是怎样的一个生平经历呢?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唐伯虎生于明成化6年庚寅年(1470年),嘉靖二年(1523年)去世,享年54岁。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佯狂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
唐寅(唐伯虎)的画
唐寅早期绘画,“远攻李唐”、“近交沈周”。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沈周和周臣都是当时苏州名画家,沈以元人画为宗,周则以南宋院画为师,这是明代两大画派,唐寅兼其所长,超越其师周臣,名声大振。 唐寅画作最多、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画。唐寅足迹遍布名川大山,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以小斧劈皴为之,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唐寅作画很少注明年份,且画风变化不很有规律,很难推测作画时间,也难以按照时间来划分他的画风变化进程。
其画有时与沈、文画风相近,如《南游图》,为唐寅三十六岁时赠送琴士杨季静离开苏州时的作品。晚年画风已脱出周臣门户,自立风貌。
唐寅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在于打破门户之见,对南北画派、南宋院体及元代文人山水画兼收并蓄,对沈周和周臣等名画师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画风。另一方面,对自然山川有着亲身的体察和真实感受。
唐寅人物画写实功力较强,形象准确而神韵独具,《明画录》评他的人物画“在钱舜举下,杜柽(杜堇)居士上”。水墨写意花鸟,墨韵明净、格调秀逸洒脱而富于真实感。
唐寅(唐伯虎)诗集
唐寅诗文以才情取胜。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早年作品工整妍丽,有六朝骈文气息。-案之后,多为伤世之作,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清新,常含傲岸不平之气,情真意挚。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诗作有《百忍歌》、《上吴天官书》、《江南四季歌》、《桃花庵歌》、《一年歌》、《闲中歌》等600余首。诗集中有为歌记而作者,如《花酒》、《寄记》、《哭记徐素》、《代记者和人见寄》、《玉芝为王丽人作》等。陈继儒《太平清话》记:“唐伯虎有《风流遁》数千言,皆青楼中游戏语也。” 是书已失传,无以为证。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骨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