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卜先知的人物和故事(未卜先知出自哪个故事)

作为带领新中国走向胜利的毛主席,在早年的时候曾对中国做出6个预言。而在后续的几十年间,这些预言不断成真。其中,毛主席对中国预言的第六个预言,正隐隐有实现的预兆,并且它的实现只是早晚的事情。那么,毛主席曾对中国预言过哪些事情呢?

未卜先知的人物和故事(未卜先知出自哪个故事)插图

本期文章就带大家了解事情的始末,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内容,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

毛主席的第一个预言是在1916年的时候,彼时24岁的毛主席还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此时的他已经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开始走上了为拯救中国而努力的道路。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已经经过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横行了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中国各方力量也在不断努力,尝试为拯救中国而不断游走。在各方思想的冲击碰撞下,中国在这一时期的革命历程漫漫。

未卜先知的人物和故事(未卜先知出自哪个故事)插图1

年轻时毛泽东

作为爱国学子,毛主席也在不断思考中国的出路。但渐渐的毛主席在对时局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给自己的好朋友萧子升写信的时候,毛主席表示,自己在近来的时候,总是不断在思考,日本人在未来的时候,一定会是中国面临的一大灾难。

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开始对自己国家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快速的西方化与现代化的情况下,他们的经济科技已经日趋强盛。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的领土只有中国一个普通省大小,且大部分遍布着山丘的贫瘠领土,将无法满足野心勃勃的日本人未来的发展和生存的需求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中日两国,在20年内一定会有一场事关生死的一战。

但在当前的中国还是一头酣睡的雄狮,根本无人顾忌这个问题。但错过这个时期,等到事情出现的时候事情就已经晚了。

未卜先知的人物和故事(未卜先知出自哪个故事)插图2

不仅如此,在给好友的信中,毛主席还曾预言了日本人对中国发动攻势时候的动向“先满蒙,北边动,而后,胡马骎骎入中原。”

果不其然,1931年的时候,日本蓄意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将中国东北侵占。1937年7月7号,野心勃勃的日本又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而这一走向,与毛主席20年前给好友信中的内容,几乎无异。

毛主席的第二个预言,是在1936年的时候。1936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困的时候,在这一年里,因为清政府的腐朽,让中国错过了西方科技革命。至此,原本雄踞一方的中国因此,长足的落后于世界。

未卜先知的人物和故事(未卜先知出自哪个故事)插图3

所以这时候的中国,遍地都是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而中国的革命更是因为蒋介石的背叛,希望几度破灭。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在同年7月的时候,提出了中国在独立以后将会大规模引进外资。尽管在这个时候,毛主席说出的这番话十分超强,但彼时的中国前途未明,所以这句话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就获得了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输入的“外资”。并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还快速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时代。不仅如此,到了1994年的时候,中国还成为了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引入外资最多的国家。

毛主席的第三个预言是在1938年的时候说出的,1938年7月之时,一本名为《论持久战》的薄薄小书从延安快速传遍全国各地。在这本书中,毛主席对“亡国论”以及“速胜论”进行了驳斥。

未卜先知的人物和故事(未卜先知出自哪个故事)插图4

论持久战

并以客观严谨的预言,对当前中国的战场局势进行了分析,在文中,毛主席明确表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会属于中国。而在这一期间,中国将会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且,在早年长期从事发展农民运动的毛主席,深谙民众的力量爆发出来的威力。所以在文中主席还表示,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所以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

《论持久战》一经发出后,就受到了众多革命人士的关注。在周总理将这本书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进行介绍后,白崇禧极其赞赏,将其看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战略方针。

未卜先知的人物和故事(未卜先知出自哪个故事)插图5

白崇禧

不仅如此,白崇禧还将这本书推荐给了蒋介石。在逐字逐句地将其细细看完后,蒋介石更是拍案叫绝。而后,多次拜读此书的白崇禧,将这本书的精华总结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而后,通过军事委员会向全国传递,把这两句话,当做是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经过时间的发展,抗日战争的局势果然如同毛主席说的那样,在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这两个阶段后,中国的抗战形势,在众多民众的支持下,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并经过8年的努力,日本于1945年投降了。

毛主席的第四个预言是在1956年的时候,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多年抗战中取得胜利后,毛主席开始对中国的未来进行规划。作为一个关心中国大事的中国共产党人,毛主席对于中国频繁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水灾、旱灾感到十分忧虑。

未卜先知的人物和故事(未卜先知出自哪个故事)插图6

水灾

1931年爆发的特大水灾中,1932年松花江大水灾,1935年长江的特大水灾。1938年蒋介石为了阻拦日本人炸开花园口,导致中国的各地灾祸不断,这些天灾人祸都让中国老百姓常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因此,建国之初,毛主席在中国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中,纳入了中国水系治理的相关条例。而后,毛主席前往湖北进行视察时,问道“修了那么多水库,要是都加起来,能不能抵得上一个三峡水库”。听闻主席的发问,林一山笑着摇摇头回答“这些水库都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

未卜先知的人物和故事(未卜先知出自哪个故事)插图7

至此,毛主席提出了修建三峡水库的建议,并叮嘱林一山对三峡水库要下本钱,认真研究。但因为彼时众人对于修建三峡水库一事争论不休,所以主席特意告诉林一山,关于三峡水库的研究,不要向外界透露,如果有成果了,就直接向他本人汇报。

在此之后,毛主席先后5次为修建三峡水库一事,召见了林一山。并且为了让水库功能更强,主席专程向苏联借了水利专家,来帮助修建三峡大坝。

不仅如此,在1956年,毛主席再次巡视长江的时候,还以极其浪漫的手法,对三峡水坝进行描绘。而后主席不但要求,周总理亲自对此事进行督办。还在1958年的时候,批准了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红头文件。

然而,因为三峡工程过于宏大,并因为一些历史的原因,在毛主席去世后,三峡工程仍未建成。因此,主席也只能带着未完成的“三峡梦”遗憾离世。但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时候,主席曾对身边人开玩笑表示,三峡工程自己是看不到了,等到将来建成的时候,请写一篇“祭文”告诉我。

在2006年7月15日,这一跨越了数代人,历经了数十年努力的三峡工程正式落成后。无人不感叹这一工程的影响深远,福泽四方!

毛主席的第五个预言是在1958年时。随着美国在日本投了两个原子弹促使日本停战以后,世界开始正视核武器的威力。而因为彼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举步维艰。

未卜先知的人物和故事(未卜先知出自哪个故事)插图8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重视对核武器的研究。然而,因为中国刚经历战争的创伤,工业进程十分缓慢,大量的中国民众连饭都吃不饱,想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搞核武器并不容易。

所以,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将目光投向了已经建立“灿烂的社会主义”的苏联,希望通过他们的帮助,将中国的原子弹建立起来。1958年6月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毛主席信心满满地表示“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说话不算话,那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十年完全可能的。”

但是,受到大国沙文主义统治的苏联,尽管在上世纪确实给中国大量的帮助。但是在同一时间里,苏联领导人还妄图与中国建立联合舰队,并通过长波电台的设立等方式,将中国控制在手中,并将中国当做附属国看待。

可中国历经了几十年的努力才获得的独立,怎么会容许别人来破坏。因此在两国的意识形态冲突愈来愈严重的情况下,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开始交恶。

未卜先知的人物和故事(未卜先知出自哪个故事)插图9

苏联专家从中国撤离

至此,苏联从1959年开始陆陆续续将专家从中国撤离。眼看着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的专家被撤走后,大量的西方国家开始断言“中国人就算是花20年的时间也搞不出来原子弹来”,不仅仅只是西方国家这样想。因为当时的中国正经历困难时期,国家一穷二白,根本没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原子弹的研究。所以,就连我们自己人也怀疑,中国只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能否搞出原子弹来。

但就是在这个时期,大量学术有成的学子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回国为中国的原子弹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没有计算机,那就用手摇计算器一点一点地摇。没有这方面的人才,那就从现在开始学。

未卜先知的人物和故事(未卜先知出自哪个故事)插图10

在中国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不到十年的时间里,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爆成功,成为了世界第五个有核国家。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至此,中国人民在国际上的腰板硬了起来!

1962年的时候,毛主席提出了第六个预言——“中国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只要一百年”。在这一时期里,中国面临的外交时局并没有明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旧在对中国围追堵截,国内的人民每年的吃食依旧是个问题。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可这一番话在彼时的很多人眼中,并不现实。中国在错过了工业革命后,科技等方面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而美国想要做到世界霸主地位都还是依靠对他国的掠夺才能完成。还是一穷二白的中国,想要实现这个愿望,难度与登天无异。

未卜先知的人物和故事(未卜先知出自哪个故事)插图11

那么毛主席在当时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呢?这首先是基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考虑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美利坚的历史只有不过几百年。既然美国都能做到,泱泱中华又有何不可呢?

尽管美国的崛起确实带着一定的特殊性,但这并不代表着中国没有自己的优势,中国众多的人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地大物博,这些东西都是我国复兴的底气。

果不其然,在毛主席说出这一句话后,中国在后续几十年的发展中,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各方面都在齐头并进,并有了赶超美国的势头,所以这一预言的实现只是时间的问题。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