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在金庸武侠世界观里算得上是十分特殊的存在,比如《侠客行》中的武林群雄就认为张三丰是古今第一宗师,但他们却没给出足以让人信服的依据,若论影响力,北宋大内文官黄裳其实要比张三丰更厉害。
黄裳将毕生所学融会贯通,创出了一本名为《九阴真经》的武学宝典,那宝典在武林中传承了数百年,影响了几代武林高手,直至《倚天屠龙记》时代才绝迹江湖,那些染指了《九阴真经》的高手无一例外都成了一等一的高手,那创出《九阴真经》的黄裳得有多强?
(黄裳剧照)
不过更让人好奇的是黄裳凭什么能创出《九阴真经》,他到底师从何人?
一、群雄争抢的秘籍
金庸并没有让黄裳直接登场,甚至这个角色还是因为群雄争抢《九阴真经》才被提及,金庸不过关是借周伯通这后辈之口提及了《九阴真经》的来历。
说是北宋时期有位名为黄裳的大内文官习得了一身精妙的武学,恰逢明教在武林中作乱,徽宗皇帝便命黄裳去征讨明教,哪知黄裳这一去便惹来了杀身之祸,他本人倒是全身而退,但他的家人却遭了殃,他得罪了武林群雄,以致家人尽数被杀,接着他苦心习武四十多年,将毕生所学写成了那本《九阴真经》。
那经书有多精妙?原著中的这段描述就很直观:“黄裳将经书藏于一处极秘密的所在,数十年来从未有人见到。那一年不知怎样,此书忽在世间出现,天下学武之人自然个个都想得到,大家你抢我夺,一塌糊涂。我师哥说,为了争夺这部经文而丧命的英雄好汉,前前后后已有一百多人。凡是到了手的,都想依着经中所载修习武功,但练不到一年半载,总是给人发觉,追踪而来劫夺。抢来抢去,也不知死了多少人。”
(九阴真经剧照)
可以说这本经书是惹得武林大乱,争抢经书的可不仅仅是那些妄图山鸡变凤凰的小喽啰,就连五绝级别的高手们也想一窥经书中的精妙武学,于是他们展开了一场长达七天七夜的华山论剑,最终由王重阳夺魁,继而得以保管经书。
不过那经书中的武功到底有多精妙?值得五绝高手煞费苦心地去争抢它?
二、《九阴真经》中的精妙武学
其实书中将《九阴真经》的强大展现得十分直观,通俗点说,它其实不应该叫《九阴真经》,而更应该被称为《武林百科全书》,就因为经书中所载的武功并不全是黄裳本人自创的武功,同时也包括了他仇家所用的武功。
书中是这么说的:“《九阴真经》上载明不少阴毒邪恶武功,那都是黄裳的敌人使的。黄裳要知其破法,必先知其练法,因此将练法和破法全都写入了真经,真经的要旨是在击破邪恶武功之法,而不在邪恶武功的练法。”
(明教剧照)
而黄裳的仇家包括哪些人?正如前文所说,他的仇敌可不仅仅只是明教而已,而是武林群雄,因为书中提到过这么一句:“哪知道他所杀的人中,有几个是武林中名门大派的弟子,于是他们的师伯、师叔、师兄、师弟、师姊、师妹、师姑、师姨、师干爹、师干妈,一股脑儿地出来,又约了别派的许多好手,来向他为难。”
所以黄裳可以说是凭借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武林,他如何能有胜算?他选择蛰伏四十多年倒也合理,不能证明他弱。
反倒是后来他能够将仇家的武功融会贯通,更显得他天赋过人,但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从书中的描述来看,黄裳对抗武林群雄的战斗绝不会持续太久,因为这是一场毫无胜算的对决,他一定是边逃边打,这样的情况下,他必然无法对敌人的招式全部了解,哪怕是有过几次交手,他又怎么可能精通对方的招式?
结合他最初从文官变成武将的转变来看,黄裳极有可能是一位前辈高人的传人,不用多说,那人便是逍遥派的末代掌门虚竹子。
三、黄裳的师父
凭什么说虚竹是黄裳的师父?原因有二。
其一是黄裳当年的自学成才之举显得格外奇怪,书中是这么说的:“他生怕这部大道藏刻错了字,皇帝发觉之后不免要杀他的头,因此上一卷一卷地细心校读。不料想这么读得几年,他居然便精通道学道术,更因此而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他无师自通,修习内功外功,竟成为一位武功大高手。”
皇帝为何要派黄裳去编纂道派典籍,自然是因为黄裳本就是修道之人,这便与逍遥派的道派定位契合了。
(鸠摩智剧照)
其二是因为黄裳后来写进《九阴真经》中的那些武功囊括了各大门派的武功,要将敌人的武功融会贯通,金庸全书只有两门武功能做到这一点,一是他的敌人明教的祖传神功乾坤大挪移,后来的张无忌就是凭借乾坤大挪移模仿敌人的武功,依样画葫芦,反而威力更胜原版,另一招则是逍遥派的小无相功。
当年鸠摩智就是凭借小无相功模仿天下各路武功,比如他在少林寺中用来偷袭扫地僧的无相劫指就是由小无相功催动的,扫地僧一眼就看穿了他的招式。
如果黄裳早年间从虚竹那儿学过小无相功,因为虚竹才是武林中最后一位身怀小无相功之人。
(虚竹剧照)
那他后来能够在与敌人短暂地交手之后便将敌人的招式学去也就不足为奇了,再加上虚竹还有一招能够将天下武功化解其中的天山折梅手,黄裳若得此招,要理解敌人的武功继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武功也就不难了。
所以从书中的细节来看,黄裳能够达到后来的高度,多半是因为他师父是虚竹,至于虚竹为何要传功给他,虚竹后来哪去了,黄裳又为何没有延续逍遥派,而是投靠朝廷,那便无从考证了,只能说金庸没写一部《天龙续集》或《射雕前传》来解释这些设定对于读者而言着实是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