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畅的诗句中体味意境
——读郑丽娟组诗《雨落凡尘》
口 宋彬
近期在文县文艺微信平台上读到了一组诗句充满韵味且语句流畅的诗歌,那就是青年诗人郑丽娟的组诗《雨落凡尘》。在诗歌庸俗化了今天,能够读到《雨落凡尘》这样诗句充满韵味且清新明丽、诗歌意境清晰明了、诗歌形象鲜明、主题表达充满正能量的好诗,实在是一次纯洁心灵的好事。
首先,我在阅读组诗《雨落凡尘》时,被其充满韵律意味的诗句所打动。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诗歌阅读中,我很少读到像组诗《雨落凡尘》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韵律节奏的诗歌了。在《雨落凡尘》一诗中,作者写道:“雨落凡尘 无论是破碎的星辰 或小小的萤火虫都有权利做梦 黄昏突然明亮 枯萎将会重生”。每一诗句最后一字的韵母基本相同,读起来很有音乐节奏感。再如《微澜》一诗,作者写道:“风已不见踪影 湖水用力揉揉眼睛——想把湖水吹皱的心事捋一捋平——牵动敏感的神经 悄悄藏在湖心”。间隔诗句最后一字的韵母相同,读起来充满着韵律和音乐美的感觉。在《当我途径你的绽放》《夜来香》《搁浅·蜕变》等诗中,作者更是将诗歌的音乐节奏美这一重要特征使用到了极致,读着清新明丽的诗句,又好像在吟唱着优美的旋律。读着这些诗歌,有一种在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感觉。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在《是的格律》中受到讲到诗歌表现形式时,把诗歌的音乐美放在了诗歌“三美”的第一美,充分说明了音乐节奏在诗歌创作中重要性。
其次,我在阅读组诗《雨落凡尘》时,被其鲜明可感的诗歌形象和清晰明了的诗歌意境所感染。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意思是说,诗歌是用具体感人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在《雨落凡尘》一诗中,作者写道:“从云端落下的 有思想的文字”。本来是写“云端”落下的雨,作者把“雨”通过意象思维,变成了“文字”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诗歌形象,使读者充满幻想。这些充满诗意的“文字”,“滋养贫瘠、洗净污浊、敲打坚硬——泥土兀自松软 秋天烧掉的秸秆又发芽”,进而“黄昏突然明亮 枯萎将会重生”。作者通过云端落下的文字、松软的泥土、烧掉又发芽的秸秆、突然明亮的黄昏等鲜明的诗歌形象,通过意象思维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多么美好的春雨降落凡间、久旱甘霖的美好情景。我的理解是,作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把云端落下的雨,比作文字,是有着特殊的用意的。作者教给自己学生的知识,不正是从云端落下的“滋养贫瘠、洗涤污浊、敲打坚硬”的春雨吗?作者的学生不正是被知识的春雨浇灌后松软的泥土、秋天烧掉后又发芽的秸秆、突然明亮的黄昏和将会重生的枯萎吗?作者以坚定的笔触给读者营造了一幅春雨甘霖的美丽图画,表达了作者极力想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教给学生、学生多么需要知识春雨浇灌的思想感情。读完全诗,诗中美好而积极向上的意境全部表现了出来。同样,《荡涤》一诗也具有美好而积极向上的意境。作者先是用意象思维的方法来塑造诗歌形象,如怀抱村庄的河流,如在山间绕过丛林、树藤、岩石、沟壑奔腾流淌把污水、淤泥、残渣反复荡涤的小溪,如春花绽放、夏虫鸣唱、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明亮的村庄。作者通过这些诗歌形象给读者绘就了一幅美丽乡村的图景,但是,作者却把诗歌的表情达意点放在了反复荡涤污泥浊水而不断奔涌流淌的小溪身上。作者写道:“除了怀抱村庄的那条河流 这条小溪,再没有去过更远的地方 它甚至没有心思去想——像它这般年纪的小溪 大都有奔赴大海的愿望 它却只想拼尽全力 把污水、淤泥、残渣 反复激荡——只想让自己安身立命的村庄 日复一日地明亮”。这条在乡村旁不断奔涌的小溪是多么具有甘于寂寞、甘于无私奉献、甘于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作者在这里以拟人化的创作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这种高尚人格精神赞美和歌颂。
再次,我在阅读组诗《雨落凡尘》时,被诗中运用自如的诗歌表现手法所折服。除了前面所说的组诗中的韵律节奏美外,作者在创作中还大量采用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夜来香》一诗中,作者写道:“采撷一缕夜来香 湿漉漉的心事在夜色中酝酿——做一株不去争宠的夜来香 把一切的盛情都给了月光 只留下清浅的想望”。前面是托物言志,后面是借情抒情,情景交融。在《当我途经你的绽放》一诗,每一节的前几句都是托物,后面的几句是言志。在《秋风》一诗中更是如此,“渐次悲哀的虫鸣 用尽最后的力气——小小的桂花藏在树叶间 或落在青石路 毫不起眼 却让芬芳弥漫在整个秋天”,这一段是借景抒情,下一句就是托物言志了,“你看 果实和落叶一样可爱 黑夜和黎明一样迷人”,秋天有什么不好呢?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同时,作者在创作是还大量采用了比兴、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组诗《雨落凡尘》具有了阅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来源:偃溪文学
编辑:冉一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