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虫子捕杀美国鸟?通常来说,虫子总是要被鸟儿吃的,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批中国虫子跟着人类漂洋过海去了美国,凭一己之力逆转食物链,将北美当地的小鸟欺负得叫苦不迭。
被捕的小鸟虽然个头的确很小,但怎么说也是飞行能力极强的鸟,体型比虫子大了很多,而虫子既没有毒液个头也不大,再加上鸟类血统应该是对昆虫有绝对优势。怎么一个空军还让步兵给拿下了?
在谈论这件事之前,先来认识一下本篇的主角,中华大刀螳螂。
绿色带刀侠客
在电影《功夫熊猫》中,一个最不起眼的小东西位列盖世五侠之中,他的名字叫做快螳螂。巴掌不大的快螳螂,能够轻松甩飞比自己大数倍的主角熊猫阿宝,还能打破木块和金属,速度快得惊人。
这只快螳螂的原型就是中华大刀螳。
在中华的传统武术中,一招变三招,招式连环,叫人防不胜防的螳螂拳广为流传,其灵感也来自于螳螂。
可见这些在草丛中神出鬼没的小东西,天生就是一个战斗的侠客,刀不离身,所到之处尽是江湖。
“大刀”是它们的两根前肢,上面有一排坚硬的锯齿,末端有钩子,捕食用来稳稳钩住猎物。
大刀螳的体型相对于其他螳螂来说更大一些,具体的体型多大还得按地区来区分,一般沿海地区较大,内陆地区较小。雌虫大概的体长6到12厘米,挺着一个大肚子。雄虫相对雌虫较小,长6到9厘米。
也有人养出了只有5厘米的迷你大刀螳,算是独有的小不点。
大刀螳长着一个三角形的脑袋。三角形靠后脑勺的两个角上长着大大的眼睛。前胸细长坚硬,胸结上存在背板,前端两侧有明显的细齿排列,后端齿列不明显。
翅膀分为前翅后翅,前翅为革质,末端有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向后伸出,深浅不等的黑色斑点分布其间。
大刀螳的腿一共有三对,均为细长,除前面的一对大刀外,后面的的两对像根绿色分节的棍子,末端一个小爪子用来抓地攀爬。
若虫与成虫相似,只是没翅膀。每年的八月上中旬若虫开始羽化为成虫,中下旬是羽化的盛期。
成虫羽化后经过大约半个月后进行交尾,每次交尾时间长达三四个小时。大刀螳无论雌雄一生都可以交尾很多次,当然,前提是雄性在交尾时脑袋不要被雌性咬掉。
交尾后的1到33天里,雌性大刀螳开始产卵,它们会先用自己的尾须来探索,找到合适的产卵场地后,四肢抓住附着物固定身子,然后分泌一层粘胶,将卵产在粘胶上。
一只雌虫可以产1到2个卵鞘,平均每个卵鞘中含卵数225粒。经过一个冬天,次年的5月下旬,这些卵开始孵化,大约孵化6到16小时后,若虫出鞘。
若虫出鞘的时候,肚子上还带着一根细丝,将虫体悬挂着垂下,几分钟后,这些来到新世界的小生命舒展一下四肢后,开始四处爬动,化身干饭人。
若是不幸出生在饥荒的时候,1龄若虫没有食物在第四天就开始死亡,七八天的时候是死亡高峰期。
2龄若虫学会从同伴身上索取食物,开始了种族间的自相残杀。不光若虫,面对食物缺乏时,一些雌螳螂吃掉自己的丈夫屡见不鲜。在交尾时雄螳螂的脑袋被咬掉,仍能够继续受精。
当然也有一些聪明的雄螳螂为避免被吃,选择悄悄播种,然后迅速逃跑。
5龄的若虫活动敏捷,喜欢栖息在杂草灌木上,随着龄期的增长,它们开始大量转移到树上。
中华大刀螳喜荫怕热,夏天躲在浓密的树叶或杂草间,早晚气温低时出来捕猎。到了秋季气温真正降低,它们又喜欢在向阳的树叶上栖息。
中华大刀螳的捕食期长达四五个月,期间大量捕捉松毛虫、杨扇舟蛾、杨毒蛾、槐尺蛾、槐羽舟蛾、榆毒蛾等大量农林果树害虫,对减少病虫害起到巨大作用。可谓真正的侠客。
走出国门的大刀螳
大刀螳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螳螂。除了我国,日本、越南、美国等均有分布。
那些在北美泛滥的中华大刀螳,原先是附着在苗木上的几个虫卵,国外向我国进口这些苗木的时候,海关疏于检查,以至于这些虫卵成功偷渡出国。
在中国的时候,还在是卵鞘的大刀螳要被中华螳小蜂寄生,被寄生的卵鞘中有12%到26%的卵要被毁。另外一种寄生生物皮蠹对卵的毁坏占14%。除了寄生虫,个别的鸟也会吃偷吃卵鞘内的卵。
即便是熬过了卵时期,出鞘的幼龄若虫还时常收到蚂蚁、蜘蛛的伤害,好不容易到了老龄,还有被白僵菌寄生的风险。
偷渡到远洋之外的土地上后,这些原本的天敌不复存在。当地的原住螳螂体型比它们小得多,直接充当免费的食物。
好吃好在,没天敌伤害,这样的好地方,自然要让更多的子孙享福。于是大刀螳们一加把劲,种群数量增大,便在北美泛滥起来。
吃一些小昆虫已经满足不了它们,它们发现这里有一种体型特别小的蜂鸟,得整一只来尝尝鲜。
可蜂鸟长时间在天上,大刀螳虽然也有翅膀,但飞行能力不强,不适合空战。它们想到了另外一个好办法。
大刀螳发现这些蜂鸟时常会到一些悬挂着的容器上喝水(当地爱鸟人士专门为蜂鸟准备的取水器),这个时候的蜂鸟是最享受,也是最放松的时候。
聪明的大刀螳便看准了这种机会,提前爬到取水器上,依靠天然的保护色隐藏起来。等蜂鸟喝水的时候,迅速地将布满尖刺的“大刀”挥出。
大刀螳的反应速度比蜂鸟快得多,蜂鸟根本没有躲闪的机会,被大刀螳前肢末端的钩子稳稳地抓住。
被抓住的蜂鸟还试图反抗,大刀螳立刻向它的要害咬去。大刀螳的牙齿咬合能力很强,坚硬的甲虫在它的嘴里面嗑得嘎嘣脆,甚至是蜥蜴的厚皮也能轻松咬穿。更别说小小蜂鸟。
除了那引以为傲的大刀和坚硬的牙齿,它们还有一个强大的东西,就是那双突出的大眼睛。它们的眼睛是许多小眼睛组成的复眼,能迅速准确判断猎物的动态,让猎物无处遁形。
在这三件武器的加持下,蜂鸟很快就败下阵来,成为大刀螳的口中餐。曾经被鸟族欺凌多年的虫族,终于在这一刻站起来了。
蜂鸟在自然界扮演着花粉传播者的角色,大刀螳对蜂鸟的一阵杀戮,导致大量的花粉没有了传播媒介,花卉数量大减。
一时间,这些远赴异国他乡的大刀螳们,被这些爱鸟人士和护花使者一阵口诛笔伐,列入了外来入侵物种行列。
我国螳螂现状
大刀螳在国外臭名昭著,但作为消灭各种害虫的功臣,在我国备受欢迎。
不光大刀螳,螳螂的种类还有很多,比如狭翅大刀螳、广斧螳螂、棕静螳、薄翅螳螂、刺花螳螂、魔花螳螂、小提琴螳螂、枯叶螳螂、金属螳螂等。
其中广斧螳螂与中华大刀螳孰强孰弱的争议不断。作为出过国、杀过鸟的中华大刀螳,眼界和机敏上,就高出不多。
虽然种类繁多,可我国螳螂数量却越来越少,以前草丛山间时常见到,现在为何少了?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农药的大量使用,消灭一些害虫的同时,也将作为益虫的螳螂消灭掉了。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城市化建设占用了绿地面积,使得螳螂的栖息地减少。即使人们在城市建好后又进行绿化,可绿色回来,那些小生命却不愿回来了。
螳螂的卵称之为螵蛸,可以用来入药。认识这种药的人一多,原本几十块一斤,慢慢的涨的几百块一斤。
巨大的金钱诱惑下,一场无休止的掠夺开始了。很多没看过这世界的小螳螂们,被换成一张张钞票,满足贪婪的人心。
除了寻螵蛸入药,一些伪螳螂爱好者还会捕捉一些螳螂饲养。野生的螳螂被禁锢起来,自然很难养活,即便有的螳螂侥幸不死,也不可能继续繁衍后代。
这些伪螳螂爱好者对螳螂同类相食的习性很是猎奇,于是捕捉大量的螳螂来喂养自家的宝贝螳螂,这样一来,又有一大批螳螂在人类扭曲的满足感下,丧生同类之口。
在伪螳螂爱好者的大肆屠杀之下,那些真正的螳螂爱好者,靠着放生或人工繁殖挽救的些许生命,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这些武艺高强的带刀客们,凭着一把碧绿弯刀,敢斗蛇抓蜥蜴捕鸟,将虫族低等的地位拔高了一个层次,可谁能想到,这个英勇的英雄种族,竟然败给了人类的贪婪与虚荣。
但愿人类多自省,草间仍能奏刀歌。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刀螳螂到底有多猛?在国外捕杀蜂鸟,险些让百花灭绝
[2]螳螂,昆虫界战斗力爆表的刀客,却终难敌人性的贪婪
[3]百科:大刀螂
[4]浅谈中国螳螂目前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