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克里夫大尉
导语:聊完了巨大机器人话题,也不能忘记那些真人电影里的小型机甲。这些小个子的躯干部位通常就是供驾驶员进行操作的驾驶舱。挑了我比较喜欢的一些机体出来,继续脱线乱弹一番。
异形杀手:卡特彼勒P-5000型起重机
1985年,新锐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谈下《异形》续集,邀请曾设计过《银翼杀手》的塞德·米德担任本片艺术概念。卡梅隆与特效负责人斯坦·温斯顿为本片设计了一头巨大的异形女皇,因此需要让女主角芮普利驾驶一台能够与之抗衡的两足步行式起重机。米德据此设计了一台庞然大物,驾驶员需坐进机体躯干的驾驶室中操作。不过预算问题又一次找上门来,卡梅隆只得毙掉米德的稿子,自己和温斯顿设计了一个较小也较便宜的版本。
塞德·米德设计的起重机初稿
在剧中那个由超国籍巨型企业支配的世界,它被称作卡特彼勒P-5000型动力起重机——由维兰德集团于2025年申请专利并投产,片中这台则是卡特彼勒公司承造的晚期商用型,配备在殖民地陆战队的星舰上用于搬运弹药给养。P-5000使用液氢燃料,输出功率65千瓦,额定起重量达4吨。使用者需半穿戴式操作,利用四肢操作起重机臂部及腿部运动,起重夹钳的微操以及辅助设备运作(如切割气枪)则手动用操纵杆完成,总体来说介于动力服和机甲之间。
在拍摄时为了和温斯顿工作室打造的高达4米的1:1异形女皇机动傀儡演对手戏,剧组制作了一台1:1的P-5000道具。不过由于预算有限,只有起重夹钳部位设有电动装置(那些液压推杆都是装饰品)。此外,这台道具其实是为替身演员约翰•里斯度身打造的,他就藏身其中对道具进行实际操作。由于太重,起重机在拍摄时必须借助吊威亚(尾端隐藏在肩部天线中)或吊机摇臂来支撑。而在打斗最后气密舱门处的戏份中,剧组还使用了1:4比例的缩微起重机道具与异形女皇道具进行拍摄。
锡安卫士:单兵作战机甲
2001年4月,擅长设计制作机动傀儡道具的道具技师马丁•克罗泽接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笔活计——为2003年上映的《黑客帝国》两部续集打造一台1:1的单兵机甲道具。这种简称为APU的机甲是片中锡安守军的制式装备,根据剧情背景其产量多达12万台,不过在锡安大战的时候只剩下350台左右了。APU站立时肩高约4.5米,驾驶员坐在躯干部位进行操作(包括行走在内的动作全由手动控制),整体应用了液力传动。它的主要武备是2门30毫米机炮,火力相当凶猛,缺点是驾驶员完全暴露在外毫无防护,而且子弹打光之后需要后勤人员推小车来补给……据说敞开式的驾驶舱是为了体现“人操控机器而非机器奴役人”的信念,加上考虑到机械章鱼的切割破甲能力确实很强,牺牲一些防护换取更好机动性倒也可以理解。
《黑客帝国3》剧组在片场拍摄三船队长上阵的镜头
剧组在澳洲打造的这台APU道具内置完整机械结构,强度足够让演员坐上去在绿幕前实际进行操作而不借助威亚或者撑杆。不过这样复杂的道具也是20名工作人员花了足足两个多月才完成的心血之作,而片场中能动的APU也只有供三船队长使用的那一台了。剧组还用泡沫材料另做了一台不能活动、细节较为粗糙的APU道具,用于拍摄一些机甲倒地、损毁的镜头。而锡安大战中出现在画面中的约70台APU则是用电脑CG生成的,一些激烈场面中的APU也是道具实拍和CG加工相结合完成的。
APU的渲染图
天堂反抗军大战外星伪军
2007年,菲律宾推出了一部有趣的科幻电影《塔加路反击战》。这部后启示录影片讲述了在遭到外星入侵者蹂躏和占领的地球上,一群人类反抗军在菲律宾建立抵抗基地并且大战伪军和外星主脑的故事。影片人物超多,机甲也七七八八大大小小。虽说号称当时菲律宾最昂贵巨制,可特效效果挺一般。不过,设计上倒很有趣。反抗军这边机甲不少,伪军则有一大堆长着骷髅头的机器人,倒是伪军中队长有一台机甲。而且体型普遍比较大,肩高超过6米的居多。
人类反抗军的机甲大队,等等,后面那个……AT-ST是你吗??
伪军中队长的机甲……
当上伪军的队长,就有炫酷的潜水眼镜的干活!
不是很清楚特效究竟是用了模型还是全CG。影片中段主角驾驶机甲和骷髅机器人对打的场面还是挺刺激的,片尾则是大批人类机甲对大批伪军机器人的大乱斗。伪军中队长还特地跑出机甲,和反抗军也不知第几号人物来了一场软扑扑的拳脚大对决,为这部糅合了星球大战、铁血战士、冲锋飞车队……等等熟悉要素的大乱斗掀起了高潮。
顺带一提决战时据守基地的三人众也特别好玩,每人一件亮色动力服!龙城,狂拽,霸爷!
难民科技:大虾机甲
在2009年夏季的话题之作《第九区》中,一台外星机甲担纲出演了片尾的高潮打戏。这台机甲原本被外星人用于维护飞船,也可安装武器用作军事用途。为了换取食物,外星难民将机甲交给了盘踞当地的尼日利亚黑帮。不过黑帮头子显然不太爽,因为机甲内置了DNA辨识功能,只有外星人才可使用它。
当然剧组也不会就这样把它一直雪藏着——本片主角是一个由于事故而正在逐渐变为外星人的倒霉家伙,所以在片尾,外星机甲在一个难民小孩的指示下接受了他。驾驶员需坐在躯干部位的封闭驾驶舱中操作,但由于舱位是给蟋蟀形的“大虾”外星人设计的,人类钻进去滋味可不好受,而且还要忍受被面罩刺破脸皮的痛苦。机甲的战斗力可圈可点,通过屏显交互界面即可声控,能够形成阻挡敌弹或改变其弹道的力场,还搭载了重机枪、弧光枪和火箭发射器。它的装甲能够抵挡地球人的自动步枪射击,在遭围攻击倒之前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血腥味十足的精彩大战。
影片中的大虾机甲是纯数字作品,由WETA工作室负责概念设计并初步建模,尔后粗模外包给加拿大温哥华的Embassy视觉效果公司完成,后者曾参与过《钢铁侠》和《洛杉矶之战》的视效制作。在机甲共12分钟的戏份中,Embassy的视效艺术家西蒙•范•德•雷格马特和保罗•寇普兰率领视效团队使用性能优秀的MODO 701软件完成了超过100个CG镜头。机甲作战的戏份先是用红一摄像机手持拍摄实景,再将CG机甲合成进去,运用高动态光照渲染使之与实景环境契合。然后特效团队根据剧情要求为机甲加入了诸多互动细节,如机甲表面的旧化和蒙尘、被敌弹击中时的反馈、移动时脚下飞扬的尘土等等。
殖民先锋:三菱MK-6型增强机动平台
阿凡达什么的就是渣渣,这满身油星子汗臭味的钢铁糙汉才是正朔
三菱公司在22世纪中叶又要重操一百年前的旧业开始造军备了?当然观众们不必担心,这都是电影《阿凡达》中的虚拟剧情。卡梅隆大爷的这部巨制在2009年底一举暴热,片中那些被称作增强机动平台(简称AMP Suit)的机甲也博取了不少眼球。这种全地形机甲是三菱在21世纪中叶开发的早期军用强化外骨骼的直系后代,在影片中供给RDA公司的雇佣兵部队使用。AMP在站立时肩高达到4米,驾驶员位于躯干部位设有封闭舱盖的驾驶舱中,操作时双臂和双手都要戴上力反馈操纵带,机甲的手臂与手指能够与驾驶员的动作完全同步,并且可以调节力量增幅比以应对多样需求;由于驾驶舱空间有限,因此机甲腿部动作是以驾驶员脚踩踏板的力度和方向激活一系列预设的程序来实现的。
卡老爷子坐在1:1的AMP机甲道具中
AMP非常适合在潘多拉行星执行任务:其两足步行方式足以适应这里的崎岖山地和林区,方阔的大脚板有助于降低机甲整体的接地压强并改善其机动性;机甲的封闭驾驶舱提供了良好防护,而驾驶员也可通过舱盖上的大块玻璃舷窗直接观察外部情况(这是卡梅隆特别要求的,他希望能够捕捉到驾驶员在行动时的表情与动作);为应对纳威人的抵抗,每台AMP都携有一门GAU-90型30毫米自动机炮——身管上附带开山砍刀以便快速通过林区,还备有AMP战术匕首用于近身战斗;而且AMP本身的力量增幅性能也使得其双手握力足以直接抗衡潘多拉行星上的猛兽。除作战之外,AMP也被用于后勤作业,协助搬运给养等货物。被收纳在机库时,机甲可以蹲下以节省空间。
剧中的AMP道具由卡梅隆自《终结者》和《异形2》以来的长期搭档温斯顿工作室(SWS)负责设计。为了拍摄杰克和夸里奇上校在机库对话的镜头,SWS制作了一台1:1的AMP道具,不过它身上没有多少可动部件;在拍摄机甲活动以及作战的镜头时,剧组便将道具的驾驶舱单独放置在万向摇架上,在绿幕前活动模拟机甲的运动,而机甲的手臂和腿部则在后期制作时由电脑CG生成。AMP的出色表现为影片最后的高潮打戏增色许多,甚至可以说,夸里奇上校那台“超越荣耀”号AMP也正是他本人的“阿凡达”(化身)吧。而23年前坐在P-5000型起重机中的西格妮·韦弗也参演了本片。
机甲创世记?水道桥重工的逆袭!
尽管科幻作品中的机甲酷炫霸气,然而真要想在现实生活中予以实现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步行机械对材料强度的要求很高,而且过于复杂的传动与操向装置会导致维护困难和成本的飙升,燃料储存空间需求过高,关节部位一旦故障或被击中则极易丧失行动能力。以目前的悬挂技术来看,肩高3至4米的步行机械要想实用化尚需时日。
那么人控机甲真的就要再等上几十年才会出现吗?那可也未必,至少已经有一群日本技术宅拿出了自己的成果。这个以造型艺术家仓田光吾郎和机器人专家吉崎航组织的机器人爱好者团体“水道桥重工”,已经于2012年成功制造出一台高3.8米、重达4.5吨的半人形机甲了。
这台名为“库拉塔斯”的机甲采用四足轮式悬挂,上半身为人形。驾驶员可在其躯干部位的驾驶舱中使用Kinect体感装置或智能手机甚至面部表情进行操作。库拉塔斯面世后即开始接受定制,买家还能在水道桥重工的网站上选择不同的配色和配件来丰富机甲的形象,而基本款每台仅售135万美元。为宣传造势,他们还推出了妙趣横生、经过艺术加工的宣传视频。
不过……他们的主页从2015年起就没什么新消息了(隐约感到不妙)。
虽然从本质上来说,这只是一款大型玩具,不过它将很多实用性的民用娱乐平台引入机甲操作的创意非常值得注意。
2013年6月,美籍华裔科学家贺斌和他的团队已成功实现了用脑电波控制飞行器精密飞行的技术。如今此类玩具也已不是什么新鲜货,mindflex等厂家的产品换代也很快,看来以后要是真有人控机甲,或许操作时用不着抡胳膊甩腿了……(授权转载)
本文来自:机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