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河北河间简介)

这个县就是献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隶属沧州市。北靠京津,东临渤海,南通中原,西接石家庄,是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县市区之一。

境内有子牙河、子牙新河、滏阳河、滹沱河、黑龙港河等五大河,总面积1174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

献县为千年古县,历史悠久。西汉置乐成县,东汉改名乐陵县,晋为乐城县,隋仁寿元年(601年)又改名乐寿县,金天会七年(1129年)于乐寿置寿州,天德三年(1151年),改寿州为献州,明洪武八年(1375年)由州改为县,因汉代河间国刘德陵在此,故易名“献县”。

(一) 河间国在献县,长达750多年

在献县河城街镇魏村南,有一座古城遗址叫乐成(后为乐城),始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它是献县境内最古老的城市,在全国众多古城里,它的建城史也是名列前茅的。

它是古河间国的国都。

你可能听过《梦回河间国》这首歌曲,曲里词间,表达了对河间国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怀,令人动容。

今天,我们一起让思绪再回到河间国:

历史上的河间国,和今天的河间不是一个概念,河间国也不在河间市,而是在今献县。

汉朝建立后,刘邦在沿袭秦王朝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侯国制。他将一部分土地设置为郡县,归中央直接管辖,而另一部分土地则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但这些诸侯国要绝对臣服于汉代中央朝廷之下。。

汉文帝开始设置河间国。以后,河间国数废数置,一直延续了750多年之久。先后出现了“四个河间国”:

1.历史上第一个河间国

汉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封刘辟疆为河间王,国都在乐成(今献县东南的河城街村南)。

刘辟疆在位13年,其子哀王刘福嗣位,仅一年(前165年)即病死,刘福无子嗣,河间国被废除,收归中央,并分为河间、广川、勃海三郡。

2.第二个河间国

景帝二年(前155年),封刘德为河间王,复置河间国。国都仍在乐成。

刘德是河间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国王。

自公元前155年至公元8年的西汉时期(其中,有5年国除为郡),刘德及其子孙前后共八位诸侯王,时间近160年。后王莽篡权,国废。

3.第三个河间国(东汉时期)

东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封刘开为河间王,复置河间国。

刘开在位42年。传惠王刘政、贞王刘建、安王刘利、河间王刘骇。

东汉时期的河间国,出现过沈景、张衡、赵成等几个值得称道的名相。

4.第四个的河间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封曹干为河间王。

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以郡为国,分封司马洪被封为河间王,以后司马威、司马顺、司马融、司马钦嗣位。

自司马钦之后,晋代的封爵为虚领,虽河间王封号延续了几十年,但并不就国。

南北朝十六国杀伐不断,更迭频繁,封王多而在位短,在先后封过14任河间王。

自汉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建置河间国,都城为乐成。数百年间,河间国或河间郡,其治所一直都在献县乐成,直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78年),国都、郡治北徙,“河间”之名迁出县境。这前,献县一直是河间国(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汉献王刘德

刘德是献县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是中国文化史上是有建树的诸侯王。景帝二年(前155年),封他为河间王。去世后,谥号“献”,后世称“汉献王”, 葬于此地,为纪念它,故取名“献县”。

他在任河间国王期间,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典籍搜集整理运动,创立了以国都乐成为中心的影响千古的“河间学术”,成为西汉时期全国的学术中心。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复兴儒学文化。然而,秦始皇焚书和其后的秦末战乱而被毁,典籍湮缺,少数散佚在民间的私人收藏,但没有人敢承认。于是一场“搜书、救书、献书”的文化复兴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刘德爱好读书,喜好儒学,在自己的封地上不遗余力搜集图书典籍。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则亲自前去重金收求,从鲁、燕到赵、魏,他的足迹遍布山河。他所得书籍都是先秦旧典,藏书之多,数量与当时的中央政府相当。

他专门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儒学研究院日华宫。聚儒学之士上百人,组织群儒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研究整理典藏。

他招毛苌为经学博士,整理注疏了《诗经》。招贯公为河间国博士,整理成今天传存《左传》。

刘德经过艰苦的校勘著作,整理出大批的正本书籍。史载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汉武帝刘彻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赐金帛奖赏,一时之间刘德贤名传遍天下。

据史书记载,刘德和学者们先后搜集整理了《周官》《诗经》《左传》《乐记》《尚书》《老子》《孝经》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

我们今天能够有幸拥有先秦时期许多大思想家、大哲学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古河间国的这位贤王。

所以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称赞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夫唯大雅,卓尔不群”。用“实事求是”概括献王的严谨治学思想。

“实事求是”治学态度,在近、现代被多所大学尊为校训。

献县成为儒家文化的再生地,实事求是的发生地。

(三)代表性文物古迹

献县是一个文物大县,境内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0余处,其中国家级的两处:

一是汉墓群。墓主为两汉至魏晋时期河间国王、侯,其中帝陵3座,王陵20多座,此外尚有中水侯国、阿武侯国、景城侯国、成平侯国等众多侯国墓葬十座,一般贵族墓葬数百座,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层级最全的两汉魏晋墓葬群。

现存有高大封土者39座,其中以献王陵、毛公墓、贯公墓、乐成陵、敦陵、慎陵、云台山、万春山、百草山、九莲山、陵上寺、串连冢、双丽冢、玉皇阁古墓等最为著名。

二是单桥石桥。位于献县城南京德古御路、滹沱河故道上。

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献县知县李称白倡议,由民间集资,建石桥,历经十三年建成。单桥全长69米,宽9.6米,造型独特,南高北低,五拱四门,这一独特的不对称设计全是依据淖沱河水势而来,保证了石桥的质量和耐河水冲击力度。

单桥全桥有栏板62块,望柱72根。民间有“三千狮子六百猴,七十二通蛟龙碑”之说,其精湛的石雕艺术被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喻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单桥曾是著名的古渡口、古战场、古要塞,是连通南北东西的交通要路,清康熙帝及乾隆帝多次南巡都曾经过单桥。

(四)华北第一堂

位于献县大张庄村的天主堂,有“华北第一堂”之称。现为沧州教区主教府,代管廊坊教区。

张庄天主堂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占地700亩,楼房20多幢,房合1400余间,分东西两大院,风格为哥特式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1924年,更名为“献县代牧区”,1946年定名为“献县教区”。

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河北河间简介)插图

献县教堂是西方列强利用宗教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鸦片,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手段。但它在传教的过程,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1874年,献县教区成立盛世堂印书馆,出版文学、哲学、政治、历史、语言、社会学等书籍,在中外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

1914年,世界著名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到献县,后创建“北疆博物院”(今天津自然博物院)。

1921年,献县教区创办天津工商大学,这是天主教在华创办的第二所大学,即今河北大学前身。

1923年,世界著名科学家德日进到献县,后在泥河湾考察,在北京创办“地质生物研究所”,为中国古生物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1930年,献县教区成立普济医院。

1947年,普济医院创办河北省结核病医院(今河北省胸科医院),迁石家庄后,剩余科室组建为献县人民医院。

在西学东新的过程中,献县教区对东西方文化交汇做出了积极贡献,从而成为中国北方中西文化交汇地之一。

(五)历史上的名人

献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阜人杰,人才代出。

毛苌,“毛诗”( 即《诗经》)的创立者。《诗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儒家五经之首。毛苌曾被献王刘德聘为博士,他倾毕生之力传承、研究《诗经》,完成《毛诗》二十九卷,《毛诗诂训传》三十卷,后韩、鲁、齐三家诗亡佚,唯毛诗传世,即今天我们读到的诗经。献县因毛公而成为“毛诗故乡”。

纪晓岚,清代大文学家。他当过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在晚年还有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丰富,语言质朴,亦庄亦谐,鲁迅先生称赞之“隽思妙语”。

历史名人,还有刘炫、冯道、樊深、耿橘、王余佑、戈涛、刘书年、崔士元等。

明清以来,献县武风炽盛,武林大师辈出。清代267年的时间里,全国两千多个县,一共才出了109位武状元,而献县就出了田畯、李琰(东韦庄村)、哈攀龙、哈廷梁、张元联五位武状元,不愧为武术之乡。

还有义侠窦尔墩、李云龙(燕子李三)等。

民国时,献县出了几十位将军,到抗战时,这些人绝大多数走向了抗日战场,有许多人还命丧沙场以身殉国。

如马本斋、张仲瀚、张克侠、刘汝明、刘铁山、史泽波、张世惠、田温其、刘福璜、刘云生、郭家彦、李锡永、张彬等人。

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河北河间简介)插图1

马本斋,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抗战爆发后,他组建了回民抗日义勇队,后改称回民支队。发起大小战斗870多次,歼灭日伪军36000多人,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并被毛主席称赞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也在抗日战争中以身殉国,被称为“英雄母亲”。

(六)四十八村

在沧州一带,一提献县“四十八村”,都知道那是“献县泛区”里的村子,是一个特殊的称谓。

献县泛区大致位置在县城西部,地处滹沱河北大堤以南,滏阳河以西,滏阳河与滹沱河汇流的夹角地带。主要在献县的管辖内,包括张村、临河、小平王三个乡的48个自然村,衡水饶阳、武强也有少量的乡村也在泛区内。

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河北河间简介)插图2

献县河流众多,最主要的大河有三条,即滹沱河、滏阳河、子牙河。滹沱河与滏阳河在城北臧桥交汇成一条河,这就是子牙河。滹沱河源于山西,出太行山后经石家庄一路奔腾流向献县。滏阳河则发源于河北省南部的滏山,经邯郸由南向北直通献县。

滹沱河、滏阳河都是由高山流向平原,所以水急浪大,因此沿河两岸村庄经常被淹。而这两条大河又都是奔向献县,所以过去献县的水灾非常多。

献县泛区的划定,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早在清朝就被被清政府定为“钦定泛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作用,献县泛区的使用时间非常久,自1881年算起,至今使用了140多年。

在旧社会,四十八村,年年招灾,房倒屋塌,田地被淹,有的年份籽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要饭讨食。大灾之年,淹、冻、饿死的尸骨村村可见。

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4次较大洪水和5次中小洪水。在历次滞洪中,蓄滞洪区为保卫京津、铁路、油田,保护下游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七)金丝小枣之乡

献县是金丝小枣种植大县,是我国金丝小枣的原产地,被称为是“中国的金丝小枣之乡”。

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河北河间简介)插图3

献县的金丝小枣以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闻名全国,享誉世界。

据传,沧州金丝小枣的种植与北齐时献县籍农学家刘仲思是分不开的。为改良红枣品质,他跋山涉水到山西临汾,把当地的红枣树苗带回家乡,并尝试与家乡的红枣树苗嫁接。有志者,事竟成,历经很多年反复试验,刘仲思最终培育出了闻名中外的金丝小枣。枣树生命力强,耐盐碱,抗干旱,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献县人。直到今天,献县还流传着许多刘仲思改良红枣品质的故事与传说。

今天,献县正在向经济强县、美丽献县目标大步迈进,相信献县明天会更美好!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