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之东部,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其中含煤面积4.7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估测储煤4200亿吨(标注:根据新数据可能6000-8000亿吨)。是国内煤炭资源较丰富的省份。早中侏罗世和晚石炭,二叠世为其最重要的成煤期。
五大煤田分布于渭北和陕北,北部,主要为中生低发育形成的北东向构造与北西向构造,其次是古生代发育并分别于印支、燕山期形成的北东向构造与区域东西构造带,总体是近南北向盆地,除边缘处,一般地层平缓,构造简单,震旦纪后一直比较稳定。有利于煤系形成和保存,因而分布有近南北向的大型石炭二叠纪(即渭北和陕北石炭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煤田。
中部,主要为震旦纪前发育并于中生代形成的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以比较发育的自北而南的逆冲断裂为特征,煤系多受断裂切割改造强烈,此外还有北西向构造和巴山弧等构造,总体呈近东西向,褶皱、断裂十分发育,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极其强烈,构造甚为复杂。
中部,不利于煤系形成和保存,仅在凤县-商县和勉县-安康两个构造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带,分布有近东西向古、中生代的小型煤田或含煤区,南部,含煤地层发育比较稳定,但褶皱、断裂极其发育,含煤区变化大,仅有汉中-镇巴小型含煤区发育。
陕南仅有数百至数千万吨的煤产地十多个。
陕西省煤炭矿区简介
1、陕北侏罗纪煤田
分布于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可采煤层1-14层,可采总厚0.7-26.89m,单层最大厚度为12.5m。煤炭资源量2216亿吨(标注:有资料显示估测6700亿吨),约占全省煤炭资源总量53.5%,累计探明储量为1388亿吨,已利用61.7亿吨,尚未利用1315亿吨。该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煤种是不粘煤、长焰煤。此煤田产煤低灰、低硫、低磷、高-特高热值,是优质的低温干馏、工业气化和动力用煤。
1)、神府矿区
矿区共获得资源/储量230.8亿吨(现已更新为235亿吨)。其中精查16.7亿吨,占总量的70.5%;详查48.9亿吨,占总量的21.2%;普查19.2亿吨,占总量的8.3%。
2)、榆神矿区
矿区共获得资源/储量649.8亿吨。其中精查129.9亿吨占总量的20%;详查78.6亿吨,总量的12.1%;普查113.8亿吨,占总量的17.5%;查327.5亿吨,占总量的50.4%。
3)、榆横矿区
矿区共获得资源/储量496亿吨。其中精查2.1亿吨,占总量的0.4%;普查11.7亿吨,占总量的2.3%;预查482.2亿吨,占总量的97.2%。
4)、靖定预查区。
预查资源量838.4亿吨。
2、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
分布于府谷、佳县、吴堡。可采煤层11层,单层最大厚度为15.47m。煤炭资源量1190亿吨,约占全省煤炭资源总量的28.7%;累计探明储量58.3亿吨,已利用4.5亿吨,尚未利用53.8亿吨。煤田地质结构较复杂,勘探程度较低。煤种是(府谷)长焰煤、气煤;(吴堡)焦煤、贫煤。
1)、府谷矿区
矿区共获得资源/储量891.2亿吨。其中精查60.7亿吨,占总量的6.8%详查3.4亿吨,占总量的0.4%;预测827亿吨,占总量的92.8%。
2)、吴堡矿区
矿区共获得资源/储量298.6亿吨。其中精查6.6亿吨,占总量的2.2%;详查2.4亿吨,占总量的0.8%;预测289.6亿吨,占总量的97%。
3、陕北三叠纪煤田
分布于延安、子长、安塞、横山。可采煤层6层,一般单层厚度小于1m。煤炭资源量18.1亿吨,约占全省煤炭资源总量的0.4%;累计探明储量17.4亿吨,已利用5.3亿吨,尚未利用12.1亿吨。主产气煤。具有低~中灰、特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的特点,是良好的化工用煤及炼焦配煤。
4、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
分布于韩城、合阳、澄县、蒲城、白水、铜川。可采煤层2-6层,可采厚度7.98-30.58m。煤炭资源量489亿吨,约占全省煤炭资源总量的11.8%。主要产瘦煤、贫煤及少量焦煤。主要用于动力用煤、炼焦用煤。
5、黄陇侏罗纪煤田
分布于黄陵、铜川、耀县、旬邑、淳化、彬县长武、永寿麟游、千阳、陇县、凤翔。煤炭资源量230.5亿吨,约占全省煤炭资源总量的5.6%;探明储量139.2亿吨,已利用45.9亿吨,尚未利用93.3亿吨。主产长焰煤、弱粘煤及少量气煤。是良好的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