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友)在新蔡县有位80后叫李雪华,和许多做项目的不同,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他本可以大学毕业找份理想工作或者从事大城市工作去逍遥快活,而他却偏偏返乡选择了自家流传的“李氏酒米浮子”的制作。
“孙召李家酒米浮子”又叫“甜酒浮子”,简称浮子,类似酒酿,是由蒸熟的糯米在酒酵母的发酵下制成的。是新蔡县地方传统特色美食,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深受当地食客的喜爱。主要分布区域为新蔡县23个乡镇(街道),核心区域为孙召镇,其代表性传承项目为“孙召李家酒米浮子”制作技艺。
“孙召李家酒米浮子”制作技艺得益于李氏先辈的祖传制作方法,自清末流传新蔡县,历经四代传承和发展,在当地颇受影响,得到了广大食客的认可和好评。该制作技艺是选取优质的糯米做原料,先把糯米用清水淘洗干净,再用纯净水侵泡8——12小时,捞出上锅蒸熟后,再用冷水冲凉,将(由糯米粉加辣蓼草混合发酵制成的酒曲)捣碎拌入蒸熟的糯米中,在盆中搅拌均匀。用勺子压实压平,中间挖个有锤头大小的洞,覆上保鲜膜盖上盖子,经24小时常温发酵,取出中间洞中米酒即成浮子米酒一起出售。若在冬天可放在温暖的地方,需发酵两天两夜,待盆中窝里侵出有水,晃动盆子整体滑动,则表示米酒浮子已经做好。
“孙召李家酒米浮子”由出生于清末的第一代创始人李俊章开始在家里制作,当时主要为自家或邻居品尝。自第二代传承人李元荣就开始在孙召街上开门店经营浮子对外出售,第三代传承人李汉友又对酒米浮子制作进行了重大改进,形成自家独特的制作方法,他不但逢集在街上开门出摊向过往行人出售,背集的时候就挑起浮子担子走乡串村或到临近的集市叫卖,附近全知道了孙召的李家酒米浮子的名声,使李家酒米浮子影响面越来越大。特别是到了第四代传承人李雪亮,他在2011年黄淮学院本科毕业后,不是留在大城市打拼,而是毅然决然返回家乡,继承和发扬李家酒米浮子的制作。他在父亲的亲手教授下,不断创新制作技艺,还开展技术培训,培育更多的李家酒米浮子制作能手。
如今李雪亮不但在孙召成立了“河南亮华食品有限公司”,还专门注册了“李氏酿”商标,每天制作酒米浮子在500公斤左右。为确保夏天酒米浮子的保鲜,他又在家里建起一座小型冷库,保证一年四季新鲜供应。目前除满足孙召本地需要外,每天还开上小货车送往全县23个乡镇各大小超市和特产店,其产品已辐射到全县城乡,使新蔡这一道地方传统特产美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推广。
李家酒米浮子的制作技艺是全县乃至豫南传统甜味美食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河南餐饮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餐饮文化的独特性,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喜欢。特别是在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习惯买上一盆酒米浮子,制作甜食美汤招待客人。特别是在夏季,还是一种很不错的地方佳酿饮料。该技艺还带动了当地农民酒米俗称“江米”的种植发展,带动一批酒米浮子制作专业户,由此促进了项目区域内很多农民的脱贫致富。 该技艺以师徒传承为主,辅以培训班和技术学校培训为辅,百年传承谱系清晰。保护单位河南亮华食品有限公司每年投入10万元以上用于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