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来以下故事 每日更新 感谢关注 伴您阅读 写作不易 点击关注
山东的“十大碗”是一个引发人们无限乡愁的话题。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家乡美食,就像山、水、人、情一样,成为了乡愁的一部分。而“十大碗”中的菜肴因地域、时节和事件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东营以肉多盘子大为特色,散发着石油工业的豪气和海边城市的氛围。枣庄的羊肉汤和辣子鸡则浓郁实惠,体现了煤矿城市的包容与融合。曲阜的菜肴文雅端庄,如“诗礼银杏”、“带子上朝”、“一品素锅”、“书箱豆腐”,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书香气息……每个人都会说自己家乡的美食最好吃,而对我来说,滕州的“十大碗”永远是第一,它承载着母亲的味道、老家的烟火以及温暖的记忆和故事。小时候,我们家庭贫困,城里的人也不富裕。正是我们长个子的时候,虽然吃的并不好,但最盼望的就是亲戚家有红白喜事,可以吃上大餐。吃大餐被称为坐大席,最早是在地上铺上席子,人们围坐在席子周围进食。铺席与坐地上吃饭不同,更加庄重礼节。
古时候,人们通常是坐地上吃饭的,就像在田间地头吃饭一样,因为简陋;而铺席则更显得庄重,席子上的菜也与众不同。民间只有婚丧嫁娶才是大事,也被称为红白喜事,一旦有红白喜事,就能吃大餐,所以吃大餐成了办大事的代名词。大餐主要以“十大碗”为主,丰俭由主家决定。滕州的“十大碗”通常包括扣碗江米鸡、扣碗鱼块、小酥肉、莲子银耳汤、扣碗丸子或四喜丸子、扣碗千子、扣碗酥山药或地蛋、扣碗酥瓠子,以及两道时令炒菜。菜肴荤素搭配,黄花菜或绿菠菜常作为装饰,既美观又丰盈,营养搭配合理,老少皆宜,风味独特。在滕州,丰俭的表现一方面体现在菜肴的盛碗大小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菜的种类上。有些菜肴以青菜或黄花菜作为底盘,酥菜或肉的量很少,一浇上高汤,被人称为“漂汤菜”,经久不衰,甚至影响了媒婆介绍婚事的决定。我曾经吃过一种用油条裹上面糊再炸的扣碗酥油条,特别香脆美味。
后来在潍坊的寿光也吃到过油条调黄瓜,才知道这是当地的名菜。还有一次在济宁吃到酥油条,听说徐州也有这道菜,我对自己的见识又感到有限,佩服厨师的独特创意。在举办红白喜事时,需要请厨师来做菜。民间称厨师为“厨子老师儿”,是一种半职业半业余的身份,平时可能种地或者开小饭馆,有事的时候才会被请去。办红白喜事的厨师可以到各家做菜,而饭店的厨师则坐店等客人。这是古时候祖师爷“太上老君”定下的规矩,一旦接受了职责,就要一直遵守下去。当客人喊“厨子”的时候,厨师会感到不高兴,因为他们整天都在烟熏火燎的环境中工作,又要伺候别人,最担心的就是别人不尊重他们,看不起他们。一旦厨师不高兴,他们可能会在菜的烹饪时间和味道上做手脚,给你一些困扰,让你吃点苦头,以平衡他们的心理。而如果喊“厨子老师儿”,厨师会高兴,因为这样就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和礼貌。
小时候,我的私塾先生教我称呼厨师为“俎匠老师儿”,他告诉我商朝的宰相伊尹曾经是厨师,能够调和鼎鼐、燮理阴阳,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鲜一样。厨师听后非常高兴,愿意给我一些额外的待遇。只是“俎匠”这个雅称,很少听到,多次讨论也无法确定“俎”究竟是“焗”还是“凿”。我认为“俎”这个字更合适,因为它既古雅,又贴切。厨师接受任务后,需要去事主家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制定菜单、采购食材、支灶、准备菜肴、过油、熬汤。过油就是炸酥菜,可以用鱼、肉、山药、地蛋甚至油条。将食材裹上面糊,放入热油中炸制。由于鱼肉很珍贵,主家平时买的很少,所以厨师接受任务后就得把菜做得更有份量,面糊更厚,用小肉丝、薄鱼块裹上厚厚的芡,炸出来的菜就是酥菜,人们称之为“面疙瘩”。熬汤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汤的味道好坏决定了厨师的水平,关系到他们的声誉。厨师会选择两年以上的老母鸡煮汤,用开水焯煮鸡肉,旺火煮沸两个小时以上,直到汤呈微黄色。
煮好的汤会倒入瓦缸中,去除鸡油,形成通用的高汤。上菜时,根据口味的咸淡,滴入花椒、葱、姜炼制的葱椒油。滕州的“十大碗”在上席之前会先蒸上笼,酥鱼块、酥肉码放在碗中,菜要整齐摆放,底部放上菜作为填充物。上笼蒸的时候需要用大火,蒸出来的菜肴要酥软糯烂而不失形状。揭开笼盖时,快速地倒扣在大碗上,上菜时再迅速将碗反转,适量加入调好的高汤,酥菜外软内酥,高汤恰到好处,尤其是扣肉碗面鲜美光亮,像饺子一样鼓起来,下面藏着的黄花菜或地蛋块更是美味无比。可惜的是,现在再也吃不到那个味道了。白事的“十大碗”也被称为“喝豆腐汤”,是一种很快的吃饭方式,因为时间紧迫,前客要让给后客。在坐席前,执事会带领孝子在门外的客棚举行“高座礼”,孝子向各方跪拜,表示请亲朋好友坐在高座上,也就是坐在哪里哪里就是高座。坐席时,留出当门首坐的那桌给娘家人,另一桌留给死者的姑舅、表亲或女婿。
其他的桌子,人们会抢着坐,但不会坐在席口。因为坐席口的人需要负责接菜和盛饭,而菜一上来,就会被迅速吃光。白事上菜的速度很快,真的是应接不暇,如果坐席口的人不熟练,再加上吃饭慢的话,恐怕只能吃到残羹冷炙。有些地方还会有“砍菜”的习俗,一上来一个人“砍”一个菜,然后自己一个人吃,再“砍”别的菜。我曾经被邀请去东山参加白事,他们不准备饭菜,只给娘家人和姑爷准备,其他亲友都需要自带干粮。当时我不了解这个习俗,只能吃菜,看着别人吃干粮各有花样。在饮酒时,大家会用碗来喝,盛满一碗酒,然后传递给桌上的其他人喝,喝多少随意,没有人会劝酒。在农村,举行红白喜事时,人们都会摆上一桌丰盛的大席菜。这顿饭的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展现出乡野智慧中蕴含的文化礼教。在吃大席菜之前,人们会在客棚中进行一些仪式。主人家会用大马勺舀开水,加到菜碗中,以示热情款待。
同时,孝顺的亲戚们会行谢客礼,向主人谢意,他们会扑通地磕下一个头,情急之下,客人们会起立说“免了,免了”。如果在座的还有孝顺的亲戚,他们必须离席,向孝子孝妇还一个头,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菜一上齐,客人们就开始用餐。他们吃得又快又急,连吃带喝,汗水大量流淌,脸色通红。吃完饭后,孝顺的亲戚们会行谢客礼,以示对主人的感激。这种礼仪和形式的统一,体现了乡野智慧中的文化教化。红白喜事上都会有鼓乐班子的加入,唢呐、笙箫、锣鼓、胡琴等乐器的声音在现场响起,增添了欢乐和祥和的氛围,让人们更加享受这次盛宴。礼乐的结合,让这些红白喜事更加隆重而有仪式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吃完大席菜后,总会有一些剩菜剩饭。主人家会将剩下的菜放到沙缸或盛有高汤的瓦缸中,这些菜被称为折菜或大席菜。然后,他们会用炒勺加热后,分送给邻里百舍。这种古代的分祭肉的风俗演变成了分折菜,用以答谢邻里百舍在办事期间的帮助。
收到折菜的人家,日后见到主人就会表示感谢,人情的交流在这种互动中更加浓厚。 小时候的大席菜常常是人们的美好回忆,香气扑鼻,味道独特。很多老家在农村长大的人都有同感。他们会相约去一家叫做“大席菜饭店”的地方,专门品尝大席菜。然而,却似乎无法再吃出当年的味道,这让人感叹时光的流转,物是人非。 滕州的“十大碗”是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话题,其中蕴含着深深的乡愁。家乡的烟火和风物让人感到亲切,这种乡愁不会消逝。滕州的杜孝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现了这份乡愁的情感。 总之,大席菜不仅是一顿丰盛的饭菜,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以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展示了乡村智慧中的礼仪与乐趣。而这种乡愁之情,永远不会被时间抹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