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 KONG BO HUA
京城四大名医
孔伯华(1884年6月5日-1955年11月23日),现代医家。原名繁棣,号不龟手庐主人,山东曲阜人。其祖父为当地名医,孔氏深受其影响;幼年时攻读经书,并随父宦游各地;后因母病,遂立志学医。
/ 孔伯华生平纪实/
01
1884年,孔伯华出生,孔子74代孙,祖父是清朝进士,精于文学,擅长医术。
02
1890年,孔伯华6岁,在私塾就读,受家庭熏陶,便对中医发生兴趣。14岁开始专攻医学,因母病医药无效,决心专攻医学,志以医术济人。
03
1900年,移居河北易州,从学于名医蔡秋堂、梁纯仁,研讨《黄帝内经》等医书。
04
1908年在易州行医,与当地名医狄虎堂等人交善。
05
1910年,26岁的孔伯华应清廷太医院之聘来京,在外城官医院任医官职务。
06
1917至1918年,孔伯华与杨浩如、张菊人、陈伯雅、曹巽轩等原清廷御医一道,两次在晋绥及廊坊一带参加防治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工作。医家们全力以赴,沿户访问,救治了众多病人。防疫工作结束后,由孔伯华主持编写了《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10卷,刊行于世。
07
1925年,“五卅”惨案后,为抵制日货,孔伯华创制了一种“避瘟宝丹”,其效力高于日本“避瘟散”,深受欢迎。
08
1929年,汪精卫为国民党政府“取缔中医”,孔伯华当时为华北中医代表,被推选为临时主席,率领全团前往南京请愿,据理力争,激昂慷慨,要求政府取消这项决议。当局鉴于此种形势,被迫收回成命,并同意成立国医馆,从而挽救了危在旦夕的祖国医学。
09
1930年,孔伯华与萧龙友合力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萧龙友为董事长,孔伯华为院长。孔伯华发扬民主精神,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展开辩论。孔伯华常教导生徒“古今时代不同,人之体质不同,所受病邪亦有所不同,临证施治切忌主观,必须灵活。仲景之立法垂训,乃法外有方,方外有法;金元四大家虽各成一派,乃羽翼仲景,后世叶天士、王孟英、吴鞠通,亦羽翼仲景也。要知唯在用之当与不当耳”。该院先后共培养学生七百余人。
10
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为抵制日伪当局的强行接管,毅然将学院停办。
11
19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伯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会议代表、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医学会顾问等职。
12
1952年,上书毛泽东主席,阐述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必先从教育人才开始等见解。是年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周恩来曾称赞他是“有理论但不尚空谈的实干家”,并于1954年接见了他。后来,周总理多次接见过孔伯华先生。
13
1955年11月,孔伯华病逝于北京。周恩来总理担任其治丧委员会主任,彭真担任主祭。
学术思想
1、学术上,孔伯华主张病必求其本,临证注重湿与热,以善治温病著名。
在治学方面,首先应熟读《内经》,参悟经旨,不泥于古,抱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在诊断方面,脉贵于神,意在匀和。
在病机方面,在正气受伤的原因中,他首先强调脾为后天之本,以及脾胃与肝的关系,尤其重视肝脾关系,主张脾胃有病必系肝,肝病必系于脾胃。临证注意脾湿和肝热。
在外感温热病方面,认为人体内的郁热伏气(久郁之热和潜伏之气)是感受温热病的主因。
2、用药的特点,可以总结为“虎啸龙腾”。
他擅用石膏,是从躁、渴、喘、呕四处着眼,在他的著作《时斋医话》中讲述很详:“诸石膏之疗能,其体重能泻胃火,其气轻能解表肌(解表清热),生津液,除烦渴,退热疗斑(皮肤上出的小红点成片就叫斑),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从毛孔透出。其性之凉并不寒于其他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凉药而过之。治伤寒之头痛如裂、壮热如火,尤为特效,并能缓脾益气,邪热去,脾得缓而元气回;催通乳汁,阳燥润,孔道滋而涌泉出;又能用于外科,治疗疡之溃烂化腐生肌;用于口腔而治口舌糜烂;胃热肺热之发斑发疹更属要药。”
民间因他善用石膏,有“石膏孔”的称誉。
3、主要著作有《脏象发挥》《时斋医话》《诊断经验》《中风说》《肺病防治手册》等。
孔伯华医术高超,名列中国四大名医之一,更因高风亮节,倍受各界人士尊重。党中央选定孔伯华担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孔伯华一生操劳, 1955年3月10日,他在出诊过程中身体突然感到不适,但仍勉强为6位病家诊治。其后便回家调养,不料从此一病不起,享年71岁。
作者:择中书院
来源:金方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