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峰
近日,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在法国西南部城市波尔多结束。中国选手马宏达摘得抹灰和隔墙项目金牌,实现了我国在该比赛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是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是指用涂料、装饰材料等,对房屋建筑进行修建、改善和整修,俗称刮腻子。
刮腻子刮出个世界冠军,传递不同寻常的信息。这说明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劳动,其实大有门道、大有可为。仔细看刮腻子比赛,含金量确实不小。比如,比赛要求参赛者年龄不能超过22岁,这意味着一人一生难有多次参赛的机会。比赛难度也不小,选手只有在登场前才知道赛题,这就意味着选手需要迅速看懂图纸,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施工。不难想象,“刮腻子世界冠军”是对智慧、心理、体力等素质的综合考验。如果各行各业都有较多这样的技术人才,我国的工艺制造水准一定会有质的提升。
大力宣传“刮腻子世界冠军”有着积极的意义。刮腻子是人们熟知的劳动,大部分人都会把它当作普通的体力劳动。如果不是有这次大赛,可能很少有人会知道这一行的上限究竟有多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被小看的劳动技能还有不少。比如电焊、砌墙、铣床加工,等等,原以为本来是“买家秀”水平,没想到行家大师做出来的竟可以达到“卖家秀”的高度。为什么会这样?很重要的原因是早期工人师傅文化水平都偏低,这些技艺大多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授,特别是早期经济条件差,人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有和无的问题,对工艺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多种因素影响,业界就很难形成注重质量的风气,使早期的许多产品工艺较为粗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和工艺水平不断提升,已经成为第一制造大国,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倡导工艺精益求精十分必要。
前不久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关键一步。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快科技创新,也要不断提升工艺水准。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来我国工业加工技艺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华为、比亚迪等企业脱颖而出,有力扭转了中国制造低端负面形象。但同时要看到,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很长的未来,我们不仅要持续关注技术领域的突破,还需要培养更多有情怀、有技术、有追求的高级技工人才。要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产业工人钻研技术、提高技能。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新时代是充满机遇的时代。一个人技术高超,可以衣食无忧。一代人精益求精,就能汇聚大国制造的非凡力量。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刮腻子世界冠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后“技”有人。
来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