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士兵们用木箱装填弹药,这一现象或许已司空见惯。然而背后涉及着许多巧妙之处,涵盖了诸多方面的考量。或许有人会认为铁皮箱相比木箱更坚固,为何不选用它来装载弹药?确实,铁皮箱更为坚硬,却也陷入了一个困境——它太重了。弹药箱的运输不全依赖车辆,也会有人力搬运的过程,使用铁皮箱会加大搬运负担。此外,在崎岖的山地战场上,人们怎能轻松扛着沉重的铁箱上山呢?因此,使用木质箱子装填弹药,是为了便于运输,减轻后勤部队的负担。
弹药箱内容危险,一旦触火就会爆炸。使用铁箱会导致箱体摩擦产生火花,长途运输中难免颠簸,这些摩擦几乎无法避免,一旦发生火花,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不仅会导致伤亡和物资损失,还会严重影响战略部署和前线作战。相比之下,木箱的碰撞几乎不会引发火花,因此采用木箱运输弹药具有安全保障的需要。
武器对弹药的要求极为严格,不符合规格的弹药装填到枪炮中会产生各种问题,从卡壳到炸膛,后果不堪设想。此外,弹药在运输过程中难免颠簸摇晃,铁箱容易损坏弹药,导致变形等问题,这样的弹药在战场上无法正常使用。木箱相对质地较弱,但所用钢铁的硬度要远大于木材,因此木箱无法对弹药造成影响,反而起到了一定缓冲保护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不能选用铁箱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一个重要原因是战时经济考量。一旦战事爆发,石油、煤炭、钢铁甚至食物等都成为关键的战略资源,其中钢铁尤为重要。制造坦克、飞机、车辆、战舰、枪炮和弹药都离不开钢铁。在二战时期,除了苏联和美国等家大业大者,德国、英国、日本等国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钢铁短缺,尤其是日本,甚至连手枪的握把都不得不采用木材代替,而广泛使用的英国司登冲锋枪也遵循了省工省料的原则。在钢铁供应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用大量钢铁制造弹药箱似乎有些奢侈,而木材则可就地取材,加工方便。木箱实用、安全、廉价、便利,完全无需求助于铁箱。再者,使用铁箱还会带来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
在弹药运输的问题上,牵涉到许多细节,但在后勤这一环节上却绝无小事。战争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勤供应,二战德国闪电战的胜利离不开先进的工业和制造业,而在苏联的失败中,漫长的补给线和强大的战略后备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成败皆由后勤所决。如今,许多国家已摒弃了木箱,转而采用一种更为安全的特种塑料制造的专用武器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