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维他奶可算是松了口气了。
11月18日,维他奶国际(00345.HK)披露2022/2023财年中期业绩(截至9月31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36.42亿港元,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1.42亿港元,同比分别增长1.05%、330.30%。内地市场实现收入22.88亿港元,同比下滑1%,经营溢利实现1.39亿港元,扭亏为盈。
经过大半年时间的整顿和恢复,维他奶终于结束了上个财年严重亏损的尴尬局面。
说起维他奶,所有人都不陌生。蓝白色纸盒包装的维他豆奶,以及黄绿色又混搭些许啡色纸盒包装的维他柠檬茶,几乎出现在每一个中国家庭冰箱里。
这80年间,维他奶可谓是经历了人生百态:从垄断全球豆奶饮料市场、销量曾高达90亿港元,到产品在内地惨遭下架、一夜之间人人喊打,公司净亏损达1.59亿港元,再到今年第二季度公司收入增加4%(按固定汇率计算)达到36.42亿港元、经营溢利增加近400%,成功扭亏为盈。
这个来自香港主攻内地市场的老字号维他奶,凭什么?
诞生之际
维他奶于1940年在香港诞生,当时的维他奶主打豆奶饮料,初心是向香港一般家庭提供物美价廉的高蛋白饮品,用以替代当时百姓难以负荷的牛奶制品。
首家维他奶工厂位于香港岛铜锣湾记利佐治街231地段,对面就是当时维他奶最大的竞争对手“牛奶公司”的工厂,后者目前在香港主要经营7-11便利店、惠康、宜家家居及美心食品等业务。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香港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现代化的高温消毒技术,纯人手制作的新鲜豆奶难以存储,以至于当时产品刚刚问世之际,并没有创始人罗桂祥先生预期那样大受欢迎。
1950年,战争结束的同时,罗桂祥先生成功拿下美国绿宝汽水的代理权,掌握了瓶装技术,完美解决最开始无法长时间存储豆奶以及运输困难的问题。豆奶的销量随之一路高歌,更在1962年加入麦精维他奶,丰富产品口味。
最早维他奶豆奶以玻璃樽方式存放。(图源:维基百科)
到了80年代,维他奶港岛的旧工厂已经无法负荷这么高产量的豆奶制作,随后公司迁往新界屯门厂房,并成为集团总部。业绩与销量齐头并进的维他奶国际(00345.HK),选择1994年在香港上市,同年在深圳设立厂房,正式进驻内地市场,四年后陆续在上海、武汉等设立厂房,维他奶将豆奶带入了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进入二十一世纪,维他奶更将豆奶推向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20多个海外国家及地区。至此,维他奶成为国际豆奶市场的领军者和垄断者。其中庞大的内地市场成为这家港企的福地,高峰时期维他奶盈利超过50亿港元,内地市场对总营收的贡献最高可达66.6%。
笔者翻阅资料得知,维他奶的创始人罗桂祥先生出生于广东梅州,1934年从香港大学商学院毕业后就留在香港打拼积累人脉。
193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罗桂祥先生前往上海出差,在一次演讲中得知大豆的营养丰富,这个概念影响了他往后的一生。他同年返回香港后,目睹同胞因饱受日军侵华战争的灾难而贫困交加,严重营养不良,他发现某些国人因为乳糖不耐症不可以吸收乳糖,萌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希望为一般家庭提供廉价而蛋白质丰富的饮品“为国民强身健体”,维他奶遂而面世。
图源:维他奶国际有限公司
1994年维他奶国际上市后,罗桂祥先生的儿子罗友礼接手公司,在百事可乐前华南销售总监袁杰的协助下,瞄准内地市场的人口红利和消费能力,坚持在内地设厂。由此可见,维他奶诞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并发扬于中国。
原本靠着内地市场的大力扶持,维他奶可以继续垄断豆奶市场,甚至在内地饮料界占有难以取代的一席之地。结果去年维他奶内部出现“反中乱港”行为,而公司闪烁其词的声明并没有挽回自己的名声,这次事故直接导致辉煌了80年的维他奶国际,在2021/2022财年录得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走向下坡
2021年7月,维他奶深陷舆情危机,遭到网友的口诛笔伐和自发抵制,产品惨遭在内地下架。
2021年7月5日当天,维他奶国际大跌11.7%,市值较前一个交易日蒸发36亿港元(约30亿元)至277亿港元(约230亿元)。而内地代言人龚俊、任嘉伦也相继宣布终止与维他奶的合作,维他奶的品牌形象受损。
这直接导致今年第一季度其公布的2021/2022财年数据十分难看,该财年维他奶国际在内地市场经营亏损达2.8亿人民币,而上年同期为盈利4.57亿人民币,内地业务以人民币计算下跌28%。单从数据来看,很多人并没有概念,但有一个关键词诞生,这是维他奶国际自1994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而且这个“首次亏损”的前提是同年维他奶在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新加坡等其他市场都均有稳定增长,但仍导致了集团全年收入下跌14%,问题顿时严重多了。
受内地市场亏损的消息影响,公司股价持续走弱,在公布2021/2022财报的第二日,维他奶国际收盘股价报13.720港元,市值已不足150亿港元。
雪上加霜的是,早前维他奶旗下多个产品还多次因超范围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泛酸,超保质期,标签不合格等原因未被内地海关批准入境,严重影响在内地销量。
然而,今年年初的财报却将维他奶由盈转亏的主因归结于内地销售在夏季旺季显著下跌、相关补贴骤降及厂房迁移产生的开支和资产减值。
图源:维他奶国际发布截至3月31日的2021/2022财年业绩公告
但归根结底,笔者认为,以内地市场为倚仗的维他奶,壮大后却逐渐失去了罗桂祥先生最初创办品牌的初心,这才是其走向下坡的根源。
重见曙光
这一沉重打击,总算使得维他奶深刻意识到“还是得依靠内地市场”。
舆论发酵后,担任维他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执行主席的罗友礼公开发布《致维他奶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以端正企业的立场,谴责挑战法律底线的暴力行为,来树立维他奶爱国爱港的品牌形象。
随后,维他奶推出一系列自救措施,包括11月维他奶启动广告和促销活动试图挽回消费者;12月,维他奶重新调整店内促销标准,加强渠道执行力,大大提升零售收入。
今年维他奶还获得港府疫情补贴5,900万港元,令得维他奶得以获得暂时喘息的机会。
摆放在便利店冰柜里的维他奶旗下饮品(本刊记者摄影)
此外,维他奶国际采取提价的方式也有效促进今年中期的业绩复苏,同时开源节流帮助其利润进一步提升。当然,最关键的仍然是内地业务的回暖。
11月18日刚刚公布的财报提及,中国内地业务仍然是维他奶最大的业务市场,同时亦是集团扩大业务规模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内地业务方面,中期实现收入增长4%(以当地货币计算)至19.16亿人民币。
成功实现盈利的背后,是维他奶拾回了此前锐减的内地市场份额,来自中国内地的收入仍占到了整个集团收入的60%以上。随着内地市场经营向好,今年81岁的罗友礼总算可以睡上安稳觉了。
但是,睡醒之后,罗友礼要面对的挑战并没有减少。
随着近年来即饮饮品的赛道越来越拥挤,维他奶除了豆奶、柠檬茶后再无王牌产品。而与此同时,康师傅、统一、维维豆奶、豆本豆、植选等新品层出不穷,元气森林、巴黎水等气泡水品牌的兴起,势必会使得维他奶面临巨大的市场危机。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转型,粘性的降低,以及竞争对手的强势发展,都是维他奶亟待解决的难题。
纵览维他奶这80年历史沉淀,笔者拙见,即使在竞争激烈的快消品赛道上,一切优质市场策略定是基于合规合法的大前提下。对于印刻着香港人文烙印的维他奶而言,中国内地由始至终都是其最重要的市场,内地人还喝不喝维他奶,确实决定了这家港资企业的命运。
(文丨本刊记者 刘妍伶)
本文为香港《经济导报》新媒体文章,
如欲转载请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