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莎士比亚【英】
日本的“少子化”已经是世人周知,日本人口从2010年最高峰约有1.28亿人,一路负增长,下跌到如今的1.26亿人,据预估未来还会加速,到2050年,甚至要低于1亿人,人口红利的快速消失,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中也包括驾培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全国驾校高达2500家,如今只剩下1300多家,几乎腰斩。
尽管如此,在日本,仍然有一些驾校,努力转变思维模式,探索求生之道,凭借创造性的招生手段,不仅维持了生存,甚至还实现了生源的“逆增长”,这些有益的经验,对于正在失去人口红利的中国驾培来说,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从“教育学员”到“学员至上”,日本驾校意识的转变
在轻松、随意的教学氛围下学习的学员们
在中国,一说到驾校,便是一个“权威的学校”,给人一种严肃、古板、等级森严的感觉,因此学员对于驾校有天然的抵触感,随时准备被教练批评,是“迫不得已才去学”。学员是以学生身份,去接受驾校培训,吸收知识,这样的认知,在大多数国家都存在。
实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教练对学员态度僵化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但是随着学员规模越来越小,日本驾校开始不得不自我改革,把更多的“人情味”带到学车全程当中,学生乐于报名,乐于学习的氛围开始浓厚起来。
在日本三重县的一家驾校,甚至打出“夸赞教学”的招牌,吸引不少有“学车恐惧症”的女性前往学习。“夸赞教学”与传统的驾校最大的区别在于,无论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何种失误,这里的教练都会用夸奖来代替劈头盖脸的训斥。为了让学员觉得“能握住方向盘是件了不起的事”,这家驾校甚至专门针对教练开设了“赞美达人”水平考试,连上班都要求人脸打卡笑容过关,才能在这家驾校担任教学工作。
这样一种在驾培全程把学员真正捧为上帝的做法,是驾校“角色转换”的标志,而这家驾校持续增长的学员人数也说明了一切:2012年报名人数为2162人,到了2016年报名人数一路上涨至2734人,保持了连续5年的增长,成为三重县入学人气最高的驾校。
打破了教练的“暴躁人设”,本质上是提升了对学员的尊重,激发了学员的自信,从“教育学员”到“学员至上”,是日本近年来驾培服务思维的巨大转变,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驾校,由于充分实行“个性化、有人情味的体验”,尝到了甜头。
日本驾校“学员至上”,招生大胆创新获青睐
转变了意识,就会采取行动。纵观日本驾培行业的高人气驾校,无一例外是基于“学员至上”思维,开发各类驾培产品,在有限的市场空间环境下,获得了奇迹般的新生。典型的做法有好几种,例如异业合作、提升服务附加值、投年轻学员所好等等。
冬天驾校合宿宿舍外的夕阳与雪
首先是异业合作。
日本岛根县有一家号称“日本人气第一”某驾校,本身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是,它的报名入学人气不减,其获客魅力的秘密就在于“合宿”,这家驾校有80%的学员是以“合宿”这种方式报名的。
学员晚上在宿舍附近的场地学习开夜车
“合宿”,顾名思义,就是一起住宿。一般4-5名学员,住在驾校指定的旅馆,为期14天,连续进行培训。 合宿学车这种方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让那些想学车却身处异地、需要短时间内考取驾照的人,可以安心报名,还能一边学车一边度假。它延伸出了与当地旅馆、酒店合作的产业链,属于异业合作的范畴。合宿学车除了成本可控、教学时间可控的优点外,驾校还能通过与合宿的旅馆、酒店合作,收取一定比例的分成,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笔收入来源。
合宿课程中安排的民宿,一间温馨的温泉小屋
民宿老板友情提供的考试路线注意点
其次,是提升服务附加值。
年轻妈妈因为需要带孩子,所以学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日本一些驾校为了吸引年轻妈妈学车,专门在驾校开辟了“保育室”,请专门的保姆帮妈妈们照看孩子,因此获得不少年轻妈妈的青睐。
服务附加值的提升,前提是对受众群体有精准的需求分析,而不是盲目的增加,说到底,是以“人性”为出发点去考虑问题,消除了那些阻碍学车积极性的因素,生源的扩大便水到渠成。
最后,是投年轻学员所好。
在这个方面日本人在服务上的细致和用心被彻底体现出来。例如日本冲绳县的驾校,为了争取新一代的年轻学员,专门展示教练的照片、血型、星座等等,学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另外,冲绳的驾校还针对即将18岁的未成年人,以特别优惠的价格,把学车打造为一份有意义的“成年礼物”,这是招生手段的新突破,开发了蓝海潜在客户群体。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只有积极迎合他们的喜好,才能跟学员交朋友,才能把驾校从传统的印象中解脱出来,把报名学车变成一件理所应当的、帮助人生成长的愉快之旅。
归根结底,日本的“学员至上”思维,不仅是其待客谦卑文化所致,更是因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倒逼的自我改革,刀口向内,刮骨疗伤,大胆尝试。而对于中国驾培来说,日本驾校在艰难处境上的突破启示我们,中国驾培只有做好符合时代的“驾培产品”,借助当下的新理念、新浪潮、新趋势,例如移动互联网化、智能化等等,在招生手段上大胆创新,才是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