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奇券(蕴奇支付)

三、绮望轩遗址、看云起时遗址

(一)绮望轩遗址

绮望轩位于后溪河西部第一个峡口的南岸,原为万寿山后山又一处别致的“园中之园”,名字意为美丽景色在望的轩堂。这组建筑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在假山石堆之上、异峰怪石之间,与对岸的“看云起时” 隔水相望。这两组建筑夹峙在后溪河的南、北两岸,互为对景。咸丰十年(1860年),绮望轩和看云起时全部建筑毁于英法联军之火,现基址上遗存殿基、花式瓦墙、石洞及汉白玉雕栏板。乾隆皇帝经常由水木自清码头起船,沿万寿山南麓行船,可以看到巍峨壮丽的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就是现在的排云殿)和波光浩渺的昆明湖水面,然后再经过石舫折向北,船过西堤和耕织图,眼前是一幅柳桥烟雨的江南水乡迤逦的景观,穿过半璧桥进入后溪河往东,河道突然变得非常狭窄,出现了港岔、溪涧,真正是“行到水穷处”,将船停泊在绮望轩码头,上岸后到绮望轩回过头来,便见到“坐看云起时”。一句“山阳放舟山阴泊”写出了乾隆皇帝对这里的美景的留恋。

蕴奇券(蕴奇支付)插图

绮望轩遗址

绮望轩三面环山,北面有一码头,整个园林计有:一轩、一楼、一斋、四亭和六十四间游廊,主体建筑“绮望轩”是建在假山石洞之上的一座轩堂。轩前八字石阶上的栏板早已不见踪迹。

景区内最高大的建筑为绮望轩东南的二层小楼——停霭楼,园子的东西有遥遥相对的两个八角攒尖小亭,一单檐、一重檐。另外,园子正中原有一座较大的单檐四方亭,另一座较小的六方亭则位于园子的尽西头,加上景区东面桃花沟上那座硕大的重檐四方亭,使整个绮望轩景区的亭子体量各异,形式多变,体现了造园者的匠心。除了攒尖顶的亭子,园内最大的停霭楼和绮望轩都是卷棚歇山顶,它们格调统一,却有高低功用的不同,既展现了景区内停霭楼的尊贵华丽,又显示了绮望轩码头城关式的威严。

苏州街沿河商业街的西边,大青条石的驳岸边,有一个山洞,园林工人叫这里“老山洞”。当面是一座砖砌石券的墙,墙上嵌对联“萝径因幽偏得趣,云峰含润独超群”,石券门上横批“蕴奇积翠”,为乾隆御笔石刻。进入洞内,走过一段砖石起劵的短洞,而后左右分开,蹬道石洞共有三条通路,可以上到绮望轩院内。洞中叠石,石隙中漏下天光一线,石阶高且陡,手脚并用,攀援而上。院内洞口奇石错落,十分隐蔽。刚出的洞来,回首却不知从何处而来。

在绮望轩之东,建有一亭坐落在西桃花沟口凭水而立,亭曰“澄碧”,与赅春园的钟亭共衔一水,隔花相望。绮望轩南侧建有二层小楼“寒香阁”。乾隆《绮望轩》诗曰:“绮望山阴水之裔,水陆之华都称意。初春此意尚其遥,几缶古梅花始试。”阁中曾经养殖梅花,寒香阁名由此而来。阁的东西原有两个八角小亭。

这里是闹中取静的所在。因为没有人走的路,所以鱼可以乐享天年,花可以恣意生发;风可以东西南北,鸟可以高下来去。这里的野水没什么奇特,同样可以冰、可以融,再变而化之为雨、为雪,为四时注入活力。当年浴火的山石,经一百五十年风雨润泽之后,已是杂草漫漫、不见丁点劫灰和血痕......

蕴奇券(蕴奇支付)插图1

绮望轩遗址

小故事:藏仙洞的传说

藏仙洞在万寿山后湖的苏州街上,洞里很宽敞,在很多年以前人们就叫它藏仙洞啦。为什么呢?相传在很多年以前,河北有一户姓济的人家。他家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是个“书香门第”。他有两个儿子,是一对双生子。一个叫“济世”,一个叫“济才”。给他俩起这样的名字,是盼望两人能发奋读书,有所作为。没想到,济世和济才却不往正道上走,一天到晚偷鸡摸狗。那济老太爷年纪大了,看见两个儿子都不争气,一气之下就死了。父亲一死,济世和济才更没人管了。整天胡混,吃喝嫖赌门门精通。没过几年,就把攒下的家底花个精光。没办法,两人只好上街讨饭。但是他们的名声太坏了,人们一见他俩就躲得远远的,他俩想要一口剩饭都很困难。没有办法,两人就离开老家一路往京城走来。这一天,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两人匆匆忙忙躲进了一个山洞。济世说:“哎!早知道我们有今天,还不如当初好好用功读书,像咱爹那样有多好。”济才说:“这会儿,再说什么也晚啦,我饿得前心贴后心,连一步也走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哪?”济世听见济才喊饿,自己的肚子也刀割似地疼起来。他哭着说:“活着还有什么劲呀,还不如死了!”两人就这么着抱头痛哭起来。正哭着,忽然听见有人说话。济世和济才止住哭声,抬头一看,见洞里头走出来一个老头儿。白胡子,白眉毛,脸上的表情很慈祥。两人一齐问:“老人家,您从哪儿来? ”老头笑笑说:“这个你们不用问,请跟我来吧。”两人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头往洞里走。过了一道月亮门,眼前是一座漂亮的花园。老头笑眯眯地说:“你们先吃点东西吧!”说完一招手,来了一个青衣童子,端着美酒佳肴。两人已经几天没吃上饭啦,这会儿也顾不上别的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一会儿酒足饭饱,两人起身正要向老头致谢,老头说:“且慢,我送你们一样东西。”说完青衣童子捧来一个雕漆果盘,盘上放着两枝银毫。老头说:“你们俩落到这步田地,就因为太愚蠢,不肯读书,不走正道。我送你们一人一枝笔,回去好好读书,使自己聪明起来。改邪归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笔叫灵犀银毫,是专门帮助肯勤学上进的人的,如果要是胡作非为,不求上进,这笔就会失去作用,这话你们可要记住!”济世和济才一起磕头,并连声说道:“我们记住了!我们记住了!”老头让青衣童子领着他们往外走。济才忽然脚下一滑,绊了一跤,他一拉济世,济世也跟着摔倒了。睁眼一看,原来是个梦。他俩刚才是哭着睡着的,这会儿眼泪还挂在腮帮上呢。看看手里,果然都有一枝银毫笔,肚子也不饿了,身上也有了劲。他们感到非常奇怪,于是都决心照梦里老人的指教去做。

哥俩儿回到家里,白天下地做活,夜里诵读诗书,经常通宵不眠,一个个全瘦成了皮包骨,可是精神头儿却极好,谁也不知疲倦。三年过去了,他们又练习写文章。这灵犀银毫真怪,一拿起它,所有读过的书全活在脑子里啦,文思就像泉水一样往外涌。这一年,到了京城大考的时候,哥俩儿商量着要去试试,就带上灵犀银毫和干粮,一同前往。走了十天十夜才来到京城。谁知刚走到考场门口,就让人给拦住了:“二位的考帖呢?”济才说:“我们是从河北来的,由于路上遇雨,误了考期。”把门的说:“今天已经是第三试的最后一场了,你们三年后再来吧。”正说着,主考官来了,问道:“这是怎么回事?”把门的说:“这二位没参加前二试,就来参加三试,所以我让他们回去,三年以后再来。”主考官上下打量了济世和济才,看见两人穿得虽然破烂,可是气度不凡。就说:“你们把读过的书背一段我听听。”济世和济才二话没说,就一齐朗声背诵起来。主考官听着听着,说:“停下!你们背的是什么?我怎么一句也听不懂呀?”济世说:“我们背的是诗经,是倒着背的,不信你拿着书对照着听。”主考官拿着书叫二人再背。果然不假!这一下主考官可高兴了,心想,我考了这么多人,还没有能倒着背书的,这两人真是奇才,就批准两人参加考试。考完试,主考官把两人的卷子收上来一看,大吃一惊。两人的答卷果然才华横溢,是所有考卷中最好的,就拿着卷子去见皇上,皇上看完卷子也满心欢喜,当下批准:两人并列第一名状元,留在皇宫供职。从此,济世和济才就一左一右专门替皇上写诗作文,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渐渐的日子一长,就把老头的嘱咐扔到脑后去了,每天只知道寻欢作乐。

这一天,皇上去瓮山玩,他俩人一左一右地陪伴着。一会儿皇上觉着累了,想找个地方歇着,正巧有个山洞,大伙就进洞歇着。看着洞里的景色,皇上忽然来了诗兴,随口说:“风刮荷叶龙探爪。”说完冲着济世和济才说:“你们谁替朕对上下句?”济世和济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会儿脑子像让人挖走了一样,什么词也没啦。正在这个时候,山洞里有人答:“雨打鸡冠凤点头。”皇上连声说:“对得好!对得好!何人对的?”只见从山洞里头走出来一个老头,怒气冲冲地向济世和济才说:“还我银毫!”济世和济才噗嗵一声就给老头跪下了。老头收了笔一拂袖子,朝洞里走了。皇上看着,纳闷地问:“怎么回事? ”济世和济才不敢隐瞒,就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皇上立刻命令人进洞去找,但是怎么也找不到那个通往花园的月亮门,更找不着老头。济世和济才自从还了老头灵犀银毫以后,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后来皇上给他们定了“欺君之罪”,把两人充军发配到边疆去了。京城的老百姓们知道了这件事,就把瓮山后面的这个洞称作“藏仙洞”。

蕴奇券(蕴奇支付)插图2

藏仙洞

(二)看云起时遗址

看云起时景区略小,根据遗迹可以辨认出原来也是对称的皇家园林布局,它同样建在人工堆砌的山石之上,由两座用游廊连接的四方亭构成。附图中绮望轩东面那座重檐四方亭,叫《澄碧亭》,它坐落在桃花沟上,从赅春园山上下来的水、从亭下的涵洞注入后溪河。赅春园宫门西侧,有一座小桥,桥下就是桃花沟。顺桃花沟下行,濒临后溪河处是澄碧亭遗址,“澄碧”意指如碧玉一般的清澈(河水)。原为下洞上亭建筑,现在仅存石洞遗址。澄碧亭扼守桃花沟口,凭水而立。亭左侧是绮望轩遗址,右侧是构虚轩遗址。

该处主建筑“看云起时”面阔三间,前廊连接着两翼对称的四方观景亭,两亭既是眺望后山后溪河景色的最佳观景点,又是后溪河东面买卖街的借景。整个建筑群均坐落在形同云朵的堆石之上,将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巧妙的融入到实际的景观之中。

蕴奇券(蕴奇支付)插图3

看云起时遗址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