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事件(小柴胡汤)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医上面有很多治疗疾病的方法,可以说数不胜数尤其是医圣张仲景,创造了一种药物这种药物对于治疗多种疾病有很好的效果,这种药物就是小柴胡汤。也许很多人对于这种药不是很了解,小柴胡汤又被称为是三剑汤,那么小柴胡汤为何又被称为是三禁汤呢?我们一起了解了解吧。

小柴胡汤适应证:

①热病期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呕逆,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头痛,舌苔薄白,脉弦而数。

②妇女月经不调,每逢经前或经期,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干呕,头痛目胀。

③疟疾、痨病,寒热往来;原因不明的周期性的寒热往来。

小柴胡汤事件(小柴胡汤)插图

小柴胡汤为何又称“三禁汤”

小柴胡汤又叫三禁汤,是因为它所主的证候,一禁发汗,二禁泻下,三禁催吐而得名。方用柴胡解少阳之表邪,黄芩清少阳之里热,二药配合,解除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为本方中的要药。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主治心烦呕逆,并助柴胡疏解胸胁郁结苦满。

人参、甘草,补正和中,使邪散不得复转入里。大枣配生姜不但能助半夏和胃止呕,更有调和营卫、协助柴胡解表的作用。从各药的功用看来,可知本方除具有清热解表的作用外,还具有和里(主要和胃)、补虚、疏解胸胁郁结的作用。

本方在临床上应用的范围虽广,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是它适应的四个主症,且只要见到其中一二症,便可应用。小柴胡证是由于“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所致。而它的疗愈机制,则是和里解表,以达到“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的目的。

正因为这个缘故,有些小柴胡汤证患者,由于正气较虚,服本方后,往往见到“蒸蒸而振”,恶寒发热,“汗出而解”的正邪相争的现象。这在临床时必须预告病家,以免惊慌和误解。

通过以上文章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到小柴胡汤为何又被称为是三禁汤了,我们如果想用这种医疗方法治疗疾病的话,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请专业的医生进行检查治疗,不要盲目的用药。另外在生活之中一定要适当的进行锻炼,这样才可以增强体质,远离疾病。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