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天将不二妻儿; 整理:天将不二
儿子是南方某省的选调生,工作已经两年,两年来名义上是在乡镇一级锻炼,实际上干的是驻村的活,和负责一个村的大学生村官不同,他们是按片区划分,一个人要负责几个村。
从北京985硕士研究生毕业,到南方某省省委,周围环境还没有看明白,就被分到市里,市一级没住几天,又被送到县里,在县里稍微做了一段时间停留,主要是了解县里各乡镇的基本情况,然后,被安排到一个镇上。
一路走来到了镇里基本上算是到了家,因为镇里给他安排了单身宿舍,过了几天,任务明确了:生活在镇里,工作在村里。
儿子比同一批选调生普遍小一到两岁,适应能力似乎没有人家强,偶尔打电话跟他妈妈抱怨,这个锻炼真是到了基层,就差去某一个村民小组了。
妻子说服从命令听指挥,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并且把份内的事干好,不许抱怨,不能攀比,基层工作总得有人干,别人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
妻子说完看看我,我冲着她摇摇大拇指。
其实作为父亲,我还是有些为儿子担心的,以他的年纪,冲击在一线,似乎是早了点。当然我也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总觉得自己的儿子没长大,没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我大体为儿子总结了几点他必须面对的困难。
1、没经验,自幼生活、学习都是在城里,即使偶尔回趟农村老家,顶多待个十天半月,不了解真正的农村;
2、交流方面有些麻烦。儿子工作的地方我早年去过,客家人居多,虽然这些年推行普通话,年轻人基本上都不说方言,上岁数的人,还是主要说方言,更大岁数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
3、一个人势单力孤,没有助力,面对的一切新情况都需要自己独力应对。
所以我叮嘱儿子,一定要放下你名牌大学毕业的包袱,那份荣誉属于过去,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从他报到那一刻开始,他就是个机关新人、职场菜鸟,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他的师傅、前辈,一定要放低姿态,谦卑做人,认真做事。
有时候,我也不得不现身说法,告诉儿子我刚参加工作时拖地、打水、拿报纸,从来不在乎自己多干多少活,但是要把活干好,不能自己在心里落下“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阴影,再就是干活要干聪明活,不是干狡猾活,既不能只知道埋头干活,不知道抬头看路,也不能只干面子活,讨巧活。
儿子说真麻烦,有这么复杂吗?
我只好告诉他那就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遇事多换位思考。
其实早在儿子南下报到前,我与妻子一起和儿子有过一次严肃的谈话,我们的意思很明确,虽然他还不具备这样那样独立于社会的能力,虽然我们不认为他会是一个出色的储备干部,但是我们相信南方那个省的组织,他们已经认可了我们的儿子,觉得他是一个可以培养的可塑之才,我们义无反顾,把他交出去,让他自己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历练,好好淬淬火,锻造锻造。
为此,我们明确告诉儿子,未来这几年,我们不会对他的工作或者事业提供具体的帮助,我们夫妇的社会资源也不会为他所用,我们希望他能独立面对未来这一切,真正俯下身子,做好遭受挫折和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真正有出几身汗、掉两层皮、流几滴血的决绝。
我们希望儿子不但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忘掉自己以前的成绩和荣誉,真正摆正位置、放低姿态、踏踏实实从零开始;还希望他能拿起武松的梢棒,闯出一番天地,及时调整学校和社会的角色转换,掌握更多技能,锻炼自己,强大自己,完善自己。
仅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认知还是不够,还要学会思考,积极行动,及时总结,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丰富自己,改造自己,提升自己。
我们对儿子说,如果人生注定有一次失败,我们希望失败发生在初始阶段;如果人生注定要有挫折,我们希望挫折就在起跑线上,与其在中途蹉跎,不如一开始就经历这一切。
当然,过去这两年,儿子也有让我们欣慰的地方。
因为年轻,很多村民对他的能力表示出不出意外的怀疑,一开始他的工作总是无法开展,别的同事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他却总是游离在工作之外,只能帮别人做些辅助工作。
接触不到具体问题,就没有工作成绩,即使不为自己的前程考虑,总不能白白在基层待两年,什么情况都了解不到,什么能力都得不到锻炼。
儿子性格有些内向,没有交流障碍,只是不像有的年轻人那么活泼,他尝试着改变自己,尝试着主动和村民交流聊天。
村里老人多,儿子和他们聊家常,问他们健康状况,儿女情况,是上班、打工、务农还是自己做生意,问他们的孙辈学习怎么样,如果有不会的题他可以帮着辅导。
村民很热情,问他老家是哪里,都有谁,父母干什么的,怎么就来到这里工作,有没有对象,成没成家。
就是普通的家长里短,让儿子找到了突破口,因为他和村民们说自己是山东人,之所以到他们那里工作,是因为他妈妈就是那里人。
我妻子确实是那里人,只是在另外一个县,这都不重要,因为村民一听我儿子是在姥姥家门口工作,很容易就把他当成自己人,和他说话很热情。
后来经过几次具体事情的处理,儿子的工作慢慢走上正轨,就像我希望的一样,他脱下了身上孔乙己的衣服(如果有的话),拿起了武松的梢棒,打出了一片天地。
我希望儿子能够全面发展,坐在办公室里能够在理论、政策上充实自己,走到田间地头能和别人打成一片,被别人看成知心人;能够写锦绣文章,也能够调解邻里纠纷;能够宣传政策,也能够把具体事情办到别人的心坎上。
如今儿子两年基层锻炼已经结束,有了新的工作任务,希望他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一切顺利。
今年,据有关部门统计,有近12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如何解决应届大学生“就好业”的问题,确实迫在眉睫。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一方面又是应届大学生“就业难”,这样一对矛盾如何化解,媒体给出的建议是“脱去孔乙己长衫”,也有一定的道理。
“脱去孔乙己的长衫”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
原本是一些学生对于就业难的自嘲,结果被人进行了过分的解读,本来是“一件长衫”的事,演化成了“孔乙己”的问题,而“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小说人物,有一个明显被诟病的缺点,就是“迂腐”。
穿着长衫不一定是孔乙己,不穿长衫不一定不迂腐,不应该拿一件长衫映射“面对就业焦虑”的大学生。
就业难是客观事实,正确引导也无可厚非,大学生苦读十数年也不想毕业就失业。在就业问题上,我们有共同的索求,需要就业的务实一点,想对就业出谋划策的也不要高高在上。我们共同奔赴,齐心协力,面对今年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季”,把好事办好,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