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本地墓园排名前十(合肥养老院排名)

作者:张靖华

合肥本地墓园排名前十(合肥养老院排名)插图

△包令仪墓地螺蛳岗

合肥本地墓园排名前十(合肥养老院排名)插图1

△包令仪墓图

除了肥东的两处家族墓地之外,临近合肥也有两处家族墓地。这两处墓地都沿南淝河分布。是肥东包氏后代显达之后,在合肥建立的墓地。第一处是位于合肥城东部八里的螺蛳岗墓地,据《包氏宗谱》记述,此坟是包拯父亲包令仪的墓,墓的主体是一座大墓,下面有三座小墓:

“墓在庐州府城东隅去城八里,土名螺蛳岗,墓前有田二丘,花地二块,世奉免征。”

对于这处墓园的坟墓状态,《包氏宗谱》另有详细记录:

“按,公讳令仪,字肃之,宋兴国癸未擢进士,一诰封中直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南京上护军赠刑部侍郎,妣氏王,封正夫人,合葬庐东八里,地名螺蛳岗,花莲形山午向。攀等远居霍邑,因修谱??拜视。下见该山祖茔共计四十五冢,唯上大冢相传为公墓,墓下左旁,横列三冢,前有石????????????????而查谱,唯三十一世祖,传公葬未详,因思公宋初为庐州都护,寄籍庐阳,应葬庐地,此大冢在诸冢上,必为传公墓无疑。其横三冢,若非显职何能有此华表,必为令仪墓又无疑矣。攀等观形揣理,如此因爰笔之以备参考云。”从后世六十二世孙包泰攀的记录来看,包令仪的墓到了清代,已经没有墓碑类的标识,所以后人只能根据墓冢大小来予以辨认,推断最上面最大的一座是包令仪的。

第二处是位于黄泥坎的包孝肃陵园,根据地方志记载,这一陵园距城15里,在包令仪墓的东部7里处:

“墓在庐州府城东隅十五里,土名汪家圩,原名夏家岗。坟前有田二坵,坟后有田五坵,花田一块,世奉免征。”

这座包孝肃墓园,就是1973年发掘的包拯墓地。从出土的墓志铭的情况来看,该墓地是包拯家庭的墓葬区。

“这是一处以包拯夫妇墓为主体的包氏家族墓群,经全面钻探,共清理了十二座墓,其中出土墓志铭,墓主有确切文字可考者四座,即包拯夫妇迁葬墓(Ml),及其长子长媳包繶 夫妇墓(M7)、次子次媳包绶夫妇墓(M5)和孙包永年墓I根据有关情况推测,M8即包拯原葬墓,M6为董氏原葬墓,余六座(M2、M3、M9,M10、M11、M12)均为无名墓。墓葬结构可分为石室墓与土坑墓两种。石室墓四座,以包拯原葬墓规模最大,董氏原葬墓次之,再次为包繶夫妇墓,还有一座无名基(M3)。土坑墓八座,除包拯夫妇迁葬基及包绶夫妇墓的规模稍大外,其余六座(M2、M4、M9、M10、M1I、M12)规模较小。”

正如《族谱》和发掘报告所表明的,无论是包令仪还是包拯墓园,都包括了许多本族的无名坟墓,这些坟墓数量不一,甚至难以统计。如根据族谱,包令仪墓的周围区域大小坟墓四十五座,而图中却标注了六十多座,很多靠近南淝河边,“荒冢之累累,如贯珠然”,除了包令仪墓稍能根据体型辨别,其它几乎完全失去了任何信息,“并不知某冢为何代祖,某冢为何代孙。”而包拯墓也一样,“又先祖孝肃公墓,古名东村原者,即今夏家岗,由螺蛳岗而东,其附葬之繁,可叹而可悲者,亦如螺蛳岗然。”这种情况引起了包氏家族的焦虑,认为后代无序的葬入墓园,将导致伦理的混乱,甚至会使外姓也葬入其中,所以从清代道光三十年开始,两大墓地均进行了看护,并划定边界,进行封禁,规定不再允许包氏后代私自葬入墓园,如有违反者,“逐出祭外,不许归宗”,以杜绝这种混乱情况。

除了墓园的伦理管理之外,合肥城东地区的这两处墓地,和肥东包氏祖茔地似乎也保持着一种很强烈的呼应和相承。在1973年发掘包拯墓时,有人辨认出包拯墓室使用的青石,合肥本地并不产,是从肥东文集一带,也就是包拯的老家开采而来的:“夏大郢生产队的一位曾为包氏守墓的老石工夏广宏在现场摸着M8出土的条石说:‘这是肥东文集东大山包拯老家的麻石。’老石工有几十年实践的经验,对石质的优劣及产地都很熟悉。说明包拯原葬墓(M8)建造时的石料是特地从肥东文集包拯的老家运来的。”事实上,正是基于这种族群上整体关系和明确承传,所以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肥东文集一带的包氏族人便一步步将合肥的两座包氏墓园中的遗骨迁回肥东。

合肥本地墓园排名前十(合肥养老院排名)插图2

△包拯家庭墓地——黄泥坎大概位置

最忆是巢州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