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五,商务出版人,因金圆券改革成“战犯”?这是历史的误会吗?
“战犯”王云五,自学成才的商务出版人,开启传奇人生
“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子弹。”这是上世纪30年代《纽约时报》对王云五和商务印书馆最高的评价。我相信,每一位读书人、出版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商务情结”,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王云五在商务印书馆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1921年中秋节,王云五在胡适推荐下进入商务印书馆,在商务张元济、高梦旦两位先生的支持下,主持编译所,着手制定编辑出版《万有文库》。王云五堪称大出版家,有远见卓识,也有襟怀抱负;擅长科学管理,也有力排众议的魄力。他组织全国学者出版《大学丛书》300多种,主编《中山大辞典》,出版《万有文库》,影印《丛书集成》,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说来令人惭愧,我上小学时就用王云五先生发明的“四角号码检字法”查字典,但不知王云五其人其事。王云五自传《岫庐八十自述》是一本迟到的书,尽管姗姗来迟,毕竟来了。最近,看《万象》上的广告,江西教育出版社要出版《王云五文集》,令人欣喜。
王云五到台湾后,在书房。
王云五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他的自传《岫庐八十自述》是煌煌巨著,并不偶然。原书50章,100多万字,详细记录了王云五一生的各个阶段。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版本,是由王云五先生的公子王学哲节录而成,只有20余万字。虽然大量的史实无缘过眼,但,窥一斑而知全貌,这本书总算对王云五的传奇人生有一个大概之了解。
王云五是一个小学徒出身,受正式学校教育不过五年,他的学问全是通过自学获得。没有文凭,却在同文馆、中国公学做英语教师。王云五在中国公学任教时,认识了小他两岁的学生胡适,两人成为朋友。胡适赞扬王云五是“有脚的百科全书”。
晚年王云五。
王云五自20岁起,用了3年的时间,读完《大英百科全书》,可谓博览群书,杂家的知识结构,为他日后从事出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胡适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王云五的学问人生和道德人品,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而非溢美之词:“王云五是一个完全自学成功的人才,读书最多、最博。家中藏西文书一万二千本,中文书也不少。他的道德也极高,曾有一次他可得一百万元的巨款,并且可以无人知道。但他不要这种钱,他完全交给政府。……此人的学问道德在今日可谓无双之选。”
“他是一个符号象征,象征了一个贫苦无依的人的奋斗成功的故事。”这样解读王云五的一生,当然可以,有人把王云五和美国的富兰克林相提并论。可是,王云五的一生,不仅仅是一个励志的传奇故事,更是20世纪中国文人从政的一个个案。王云五被人诟病的也是从政,很多人对他的这一段道路惋惜。抗战结束后,王云五应国民政府的邀请,出任经济部长,制订了在中国经济史上著名的“金圆券”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给国民政府经济的全面崩溃压上了骆驼背上最后一根稻草。对此,王先生的头脑是清楚的,他在《八十自述》的“结语”中说,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出版,然后是教育;而其他社会活动,“公务政务殆如客串”。
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与王云五。
金耀基在一篇怀念他的老师王云五的文章中写道:“王先生自十四岁做小学徒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工作,一生做了别人三辈子的事。他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大舞台上,扮演了各种不同的角色,大出版家、教授、民意代表、社会贤达、内阁副总理、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总统府资政……”王云五一生,可谓经历曲折,他的选择,他的道路,可以看作文化名人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尝试。能人参加到政府里面,组成好人政府,这正是很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愿望。
像王云五这样,被网罗到国民党政府的文人很多,王世杰、蒋梦麟、叶公超,很难“客串”一次全身而退。文人在政客面前,还稍显嫩了点,除非彻底丢掉自己的文人本色。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艰难选择来看,从政这浑水还是少趟为妙。很多历史的悲剧,人格的分裂,由从政开始,走上不归路。
1963年12月17日,王云五在胡适墓园揭幕典礼上讲话。
1948年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社发布消息,宣布头等战犯名单,被列入该名单的计43人。王云五名列第15名。王云五并不是国民党党员,却成了国民党的“战犯”。在“战犯”这顶“帽子”的笼罩之下,王云五被误读,注意力偏重他的政治意义。半个世纪后,他在现代出版史上的文化意义凸现出来。这并不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是尘埃落定,水落石出。
我们今天对王云五欲说还休,显然是受“战犯”这顶帽子的影响。可否这样说,正视王云五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正视我们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