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
大家好,我是游荡的胖虫子,期望提前退休的打工人一枚,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序
我不吃辣,因为只能感受到辣,不舒服,没有感受到别人口中的美味,所以一般我也不会加胡椒,甚至吃馄饨或者羊肉汤的时候会让老板不要放胡椒粉。当然其实胡椒不是很辣,有时候放了一点我也是吃的。就跟作者说的一样,我也很难想象这么一个普通常见又不起眼的调味品会和贸易、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联系起来。三者中贸易可以理解,文中有介绍它生长在热带,现在全世界都有,那必然得从经历运输和贸易,这样一看,有贸易就会有有利益,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产生殖民和帝国主义好像也不难理解。我网上搜了下胡椒的产地,发现欧洲在刚引进胡椒的时候,因其高昂的价格一度可以作为货币来流通,非常期待本书后面的内容,带我去探寻这整个过程。
第一章
我现在的脑子,看过就忘,为了要写笔记我至少得看两遍,结果最有想法的还是最开始的那几段。难以相信我喜欢的奶酪和芝士里居然都有胡椒,一点味道也尝不出来,仔细回想平时吃过的,其实我也并不是那么讨厌胡椒,椒盐虾、烤羊肉、黑胡椒意面和牛排,我都吃得很开心,就连群里讨论的胡辣汤,我也吃过,只不过更爱赤豆元宵、桂花糖芋苗罢了。再回想,之前婆婆牙疼的时候,说含点胡椒,当时一点不理解,这不是辛辣食品,会更刺激么,原来人家功效这么多。上班久坐一直对着电脑,看到胡椒还可以助消化、明目,我都想是不是要菜里撒一点,平时家里也常备点胡椒粉。后面开始讲胡椒跟贸易的关系的了,它的风味以为它的功能让它声名远播,稀缺的量让它成为有钱的象征,它能带来的利益和财富让人们想冒险,自己掌握它的渠道,可以要多少有多少,还不让中间赚差价,这样就开启的新大陆的探寻,走出去才发现人类的无知,没见过的大陆,没见过的植物,慢慢的开始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第二章
不知道盎司、磅到底是多少,欧洲以前宴会放得香料特别多,绝对的重口。这会再换算了下,一顿酒席不说其他香料,胡椒就用了18斤,之前我们公司200人吃烧烤,孜然粉也就用了不到5斤,还是极其浪费的洒法,难以想象这种黑暗料理。听说不同地方的猪味道是不一样,想到之前看到的关于吃的文章,说所谓思乡,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不同地方的饮食习惯都是不一样,身体有自己的适应性,之前没吃过的,接受不了,香料可以带你找回熟悉的味道。感觉人都是类似的,西方也有一堆唯心论,偏爱飞禽,距离天堂最近,看不上长在地上的,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胡椒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它还会有那么高的地位不?以前觉得家里调味品只要有油、盐、老抽、味精就够了,越长大家里调料越多,慢慢的多了生抽、麻油、醋、茴香、八角、芝麻、胡椒、孜然、花椒……看外面大排档、铁板烧的师傅做菜,调料放得跟不要钱似的,但又确实好吃,香料功不可没。
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