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产大飞机项目,终究还是黄了。
据光明网报道,历时15年、斥资1万亿日元的日本自主研发客机项目,被三菱重工正式叫停,理由是多次出现交付延误和技术故障,无法保证后续的商业可行性。简单来说就是,质量和工期都不能保证,怕造出来之后没人买。
日本三菱重工自主研发客机试飞
三菱重工还说,继续研发也不是不行,但需要更多资金,光是这一点就足以劝退已经投入巨大的合作方。再加上飞行员短缺、飞机脱碳要求、海外飞行法规限制这些问题,就算未来取得合格证,也很难回本,还是及时止损为好。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宣布停止研发的前一天,三菱重工还在硬刚外界质疑,说他们不打算中途放弃。结果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光速打脸,这波操作也是没谁了。
有观点认为,日本自主研发客机遭遇滑铁卢是因为三菱重工太过自信,对自身科研实力缺乏清晰的认知。这话听起来是扎心了点,却也没说错,毕竟,大飞机的研发难度就摆在那,全球拥核的国家都有九个,但能自主研发大型客机的,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法国和中国四个国家,就连同为联合国五常的英国都不行。
日本自主研发客机
和战机相比,民用大客机的技术难点有两个:飞行控制系统和发动机。先来说飞控系统,它是整架飞机机载系统的核心,主要作用是保证飞机平稳飞行,加强飞机的操作性,减轻驾驶员负担。
就像咱们开车可以开启定速巡航一样,现代民航大飞机也装备了自动飞控系统。一般来说,只有在起飞降落或者出现突发情况时才需要飞行员手动操作,大多数时候只需要开启自动驾驶模式就行。
客机驾驶舱
具体到飞控系统的要求,那就更多了:燃油消耗、气温、空气湿度……各种参数都有明确规定,简单一个操作可能要涉及成百上千种零件的运行。这种高精度自动化联动技术,就劝退了很多国家。
发动机就更不用说了,有人把它比喻成大飞机的“心脏”。和战机不一样,民用客机的飞行里程更长、出行次数频繁、乘客数量也更多,所以在研发时,要同时考虑到成本、安全和寿命,所以对发动机的要求就很高。
为了兼顾动力和油耗,目前全世界主流大飞机使用的都是大涵道比发动机,在相同的动力下更省油。但这个大家伙的制造难度极高,如果没有西方先进技术作为支撑,光靠自己闭门造车是很困难的。而这种顶尖技术,就连美国第一梯队的盟友都很难获得,更别说屈居美国之下的日本了。
大涵道比发动机
所以说,三菱重工早点放弃也算明智之举,拖得越久越烧钱。其实,早在2020年,他们就因资金和工期问题暂停了研发。当时距离项目启动已经过去了12年,预算成本从刚开始的1500亿日元飙升至1万亿日元,却连一架飞机都没能交付。
此后,由于缩减开支,技术人员纷纷退出研发,到现在只剩下巅峰时期的1/10,根本不足以支撑大飞机的研发能力。
中国自主研发客机
前期投入打水漂已经够倒霉了,后期赔偿更是让三菱重工雪上加霜。据悉,三菱重工的订单一度高达450架,其中不少已经得到确认。现在定金也付了,飞机却没造出来,光是违约金就够他们喝一壶的。
正如项目刚开始时外界预测的那样,一旦失败,强大如三菱也会动摇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