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清朝官窑的收藏与鉴赏(上)
金立言 (佳趣雅集学术顾问)
“砧青瓷”、“云堂手”、“古染付”、“宁窑”、“荞麦釉”等名称经常出现在日本的木盒题签,意思却颇为费解。其实,这些都是在日本约定俗成的命名,彰显了中国古陶瓷在一衣带水邻国的流传历史及鉴赏轨迹。日本留学期间,笔者有幸在庆应大学及东京艺大的课堂,跟随西田宏子与竹内顺一两位硕学学习(图1、2),对传世日本的中国陶瓷特别关注,学位论文也以相关内容为选题,收获良多。笔者编著的《名瓷我观》甄选了流传于日本的中国历代陶瓷百余件,有的早就作为贸易商品远渡东瀛,有的则是近年藏家购自壶中居等名店,有的得自拍卖市场,有的带有出版著录,各有特色,可圈可点。
▲ 图1 金立言博士与西田宏子先生合影
▲ 图2 金立言博士与竹内顺一先生合影
▲ 图3 金立言编著 《名瓷我观》 上海书画出版社
迄今为止,笔者相继撰写了一系列邻国日本鉴赏中国古陶瓷的文章,涉及龙泉青瓷,灰被天目,古染付,祥瑞等专项内容。在笔者编著的《名瓷我观》中收录了多件精美的清代官窑瓷器,(图 3)都是流落日本的沧海遗珠。借此机会,笔者想谈谈清代官窑的相关话题,希望对热爱陶瓷的广大读者起到参考作用。
“袁世凯给士兵发不出军饷,导致京城内掠夺事件频发。恭亲王担忧时局,毅然决定将所藏古器悉数变卖。正好,山中翁人在京,遂随同山中六三郎,冈田友次两氏到访王府。果然,王府内屋宇硕大,气势非凡,连仓库都细分成放置如意的如意库,书画库,铜器库等,大大小小数十间。见到如此情景,翁不禁面露喜色。仓库内的东西积满了灰尘,堆积如山,只取翡翠首饰一项就可见一斑。管家把这些翡翠像糖豆一样攥在手里,开口便问:出多少钱买?翁欣然求购,并将其他铜器,瓷器,玉器等也都一次性打包议价买下,豪爽利索,毫不拖泥带水。对于古玩商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见到堆积如山的好货更令人兴奋的事情了!
当然,这么多好东西,价格也马上就突破了十万,二十万的规模。无奈之下,只好将书画类的收购割爱舍下,只买了古玩器物部分。尽管如此,山中翁把恭王府库房包圆的事很快就传到了日本同行的耳朵里,人们无不称道:这种大刀阔斧的买卖方式简直就和丰臣秀吉的雷厉风行如出一辙!从这以后,山中翁又多了一个“高丽桥的太阁大人”的绰号。”
以上是《山中定次郎传》(图 4)中关于山中定次郎(1866-1936) 购买恭王府藏品的一段记载,时在1912年3月。以此为契机,中国宫廷艺术精品进一步大量涌入国际市场,影响深远。第二年,山中商会在纽约举办了The Prince Kung Collection的专场拍卖,发行精美的拍卖目录广为宣传,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据记载,从1913年2月27日到3月1日,拍卖持续了三天,总营业额达到279,805 美元。瓷器门类中,清代单色釉最受欢迎,豇豆红,苹果绿等康熙瓷器创下高价。顺提一句,上文中的“太阁大人”是丰臣秀吉的别称,“高丽桥”则是大阪山中商会本社的所在地。
▲ 图4 山中定次郎翁传编纂会 《山中定次郎传》 1939年
日本方面,江户时代以来,以京都大阪地区为中心流行煎茶,风靡于世。不同于安土桃山时代千利休(1522-1591)所集大成的抹茶,借鉴了明清时代文人墨客鉴赏书画古玩而成立的煎茶,仪式流程及相关陈设同样非常讲究,包括明清文人书画,三代青铜器,宜兴紫砂,玉器雕漆,文房四宝等等。瓷器门类里,尤其重视单色釉立件,素雅的色泽不会喧宾夺主,适于插花欣赏。
据日本研究者守屋雅史的研究,明治,大正,昭和初期,大型的煎茶会频繁在京都,大阪,名古屋等地隆重举办,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政界名流,奥玄宝、岩崎弥太郎(1834-1885)等财阀巨贾皆参与其中。煎茶仪式中所用器具,源自中国的统称为“唐物”。有意思的是,紫泥、段泥、梨皮泥等各类茶壶中,万宝顺记、三友居、孟臣等款识的小壶最受欢迎。景德镇明末清初的成套青花小杯,德化窑白瓷花器及文房,石湾窑器皿摆件等也颇受追捧。如前所述,单色釉瓷器备受赏玩,天蓝釉、茶叶末、窑变釉、炉钧釉等声价极高,雍正乾隆的官窑立件花器在此时代背景下大量东渡日本,名门大户争相收藏,市场价格也远比青花及彩瓷等品种更为昂贵。时至今日,艺术品市场上相当数量的清代单色釉瓷器仍然源自日本旧藏,讲究的木盒包装古色苍然,不少还带有出版著录。
▲ 图5 清雍正 仿哥釉贯耳壶 《名瓷我观》
《名瓷我观》收录的雍正仿官釉双贯耳大壶(图 5),正是这样一件近代流传于日本的雍正官窑单色釉花器。它不仅气宇轩昂,釉光亮丽,而且带有昭和二十五年(1950)东京美术俱乐部开出的发票,所记载当时的成交价格甚为昂贵。坚牢的木盒上带有墨书题签“宁窑大花瓶”,字迹工整,清晰可辨。
“宁窑”是近代以来,日本古董收藏界对清代官窑中仿宋瓷官,哥,汝三类的称呼,约定俗成,并不见于中国文献记载,标新立异。考其渊源,此名称其实源自“年窑”,由于两者的发音在日语里十分接近,以讹传讹,以至“宁窑”一词反而逐渐流布开来,普及甚广。以中国通而著称的杂家,上田恭辅(1871-1951)在昭和八年(1933)撰写《年窑のこ と》一文,明确叙述了由于雍正时期的督陶官年希尧擅长仿古,所以在当时的景德镇御窑厂,多种仿宋瓷釉色器烧造成功并得到皇帝的赞许,以致“年窑”名声大噪。其后播及东瀛,由于两者发音相近,误录为“宁窑”的来龙去脉。
另有“日比年窑”一词,见于昭和九年(1934)山中商会举办的《中国朝鲜古美术展观》,该书中特指开片特别明显的雍乾仿哥釉器物,比如图版部分所收的雍正仿哥釉六棱贯耳瓶,即标明“日比年窑六角细口花瓶”。这里,日语“日比”的发音与“罅”相同,也就是“大开片”的意思。
统计下来,山中商会的这次展销会共出品近200 件清代单色釉,书后辟出“清朝素彩瓶”专栏加以统计,在当时日本市场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东瀛遗珠》、《名瓷我观》中乾隆窑变釉荸荠扁瓶(图 6)也收录在此书的“清朝素彩瓶”,虽为黑白图版,依然清晰可辨(图 7)。此瓶釉色变化斑斓,釉面流淌处所呈现的景色酷似白雪覆盖的富士山,窑火天成。日本藏家求购到手,置于座右,欣喜之余,赋予“富士山”的爱称呼之,传为佳话。
▲ 图6 窑变釉火焰红瓶 乾隆款 高27.8厘米 私人收藏 《中国朝鲜古美术展观》图录中称其为“乾隆 窑变天球瓶”
▲ 图7 乾隆款窑变釉火焰红瓶(左)在《中国朝鲜古美术展观》图录(右)中被称为“乾隆 窑变天球瓶”
未完待续
| 金立言博士编著 |
▼
| 囧 艺 出 品 |
▼
两庆书屋工作室
关注我们头条号,查阅更多文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liangqingshuw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