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位开国少将,新疆军区后勤部的部长,甘祖昌,毅然褪去将军装,回到遥远的故乡——江西省莲花县,成为一名农民。他不仅带领村里乡亲们通过开垦荒地和辛勤劳作致富,而且坚持了20多年,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当地,他被亲切地称为“农民将军”。然而,这位少将的决定当初引起了人们的疑惑。他的行动和信念,最终改变了整个村庄的命运。
当年,甘祖昌将军的回乡之举令人大感惊讶。很多人不敢相信,一位高级军官竟然会放下一切,回到家乡务农。甚至连将军的亲戚朋友也认为,这只是一个短暂的归期,他不可能真的长住在这里。然而,甘祖昌将军一直都是言行一致,第二天,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农活,毫不保留,日以继夜地辛勤劳作。这让开始怀疑他的人们感到震惊。
甘祖昌将军选择了一个名叫沿背村的农村,这个地方的特点是人口众多,土地有限。甘祖昌将军深入调查研究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独自开荒种田,去山后的荒山。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个决定似乎有点不切实际,因为那片土地贫瘠,缺水。很多人都对他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他在做白日梦。就连他的家人也对此表示异议。然而,甘祖昌将军耐心地对家人们说:“当年南泥湾的条件比这里还要艰苦,更加贫瘠,缺水,但是我们部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扬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将南泥湾变成了‘塞上好江南’。现在,山后的情况比南泥湾要好得多,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努力,这里一定能种出粮食和果树。”在甘祖昌的鼓舞下,家人和亲戚们开始跟随他去山后开垦荒地种田。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山后的南瓜和果树都获得了丰收。将军第一时间把这些丰收的农产品分享给了乡亲们,赢得了他们的尊敬。成功的试验田激发了更多年轻人的积极性,他们纷纷跟随将军去山后开荒,甘祖昌将军甚至与年轻人比赛开荒种田的速度。这不仅是他的智慧,也是他调动大家积极性的方式之一。他用自己的工资购买生活用品,奖励那些积极参与生产的年轻人。在他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山后的荒地逐渐变成了良田,丰收的季节也成了常态。这些丰收的农产品足够让沿背村的居民吃饱。
甘祖昌将军不仅致力于发展农业,还积极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和有困难的居民。几乎每个家庭和每个人都受到过他的帮助和恩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村民加入了他的劳动大生产活动,一起开垦荒地,修建水库和水电站,以及支持居民开办小企业,修缮扩建桥梁。从1957年到1986年,甘祖昌将军坚持劳动,修建了3座水库、25公里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和12座桥梁。
尽管甘祖昌将军的贡献无人能及,但他对自己的家人要求严格。他的妻子龚全珍曾是一名城市教师,但在甘祖昌的影响下,她选择辞职回乡,成为一名农民。尽管一开始她不太适应农活,但后来她在丈夫的鼓励下,成为一名村里的小学教师,为农村孩子提供教育。甘祖昌的大儿子甘锦荣,虽然一开始对父亲的安排感到不满,但最终还是去工厂打铁,后来成为一名司机。在1986年回乡务农之前,他一直从事农业工作。
甘祖昌和龚全珍生育了四个女儿,他对她们的要求同样严格。从小,他们就被要求承担家务和农活,表现好则受表扬,表现差则受批评。甘祖昌一直鼓励她们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甚至规定了一些严格的穿着要求。他的大女儿甘平荣原本被学校推荐去部队当兵,但甘祖昌坚决反对,最终帮助她退掉了这个机会,让她选择自己的道路。甘平荣最终加入了部队,表现出色,被誉为“优秀射击手”。
甘祖昌的二女儿甘仁荣原本被公社推荐上大学,但当她得知一个退伍老兵也表现出色却因家庭困难无法上大学时,她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名额,资助那名老兵上大学。她最终成为一名医生,在乡村为居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甘祖昌的三女儿甘公荣毕业后,一直坚守在工商银行,多次荣获全国、省、市劳动模范称号。她退休后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资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帮助有困难的家庭。而甘祖昌的小女儿甘吉荣,尽管有机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但她坚决拒绝,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1986年,甘祖昌将军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召集了他的五个子女,嘱咐他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为有困难的群众提供帮助。他们五人百折不挠地传承了父亲为家乡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精神。